阅读历史 |

第645章 远途来魏(1 / 2)

加入书签

举荐,让我们举荐出一个可能封王的人出来吗?

裴潜轻咳了一声:「陛下,臣有言要奏。」

「说。」曹睿淡定应道。

裴潜道:「陛下,臣以为此事是不是有些过早了?蒋刺史说了要五万水军,却也说了要二十万步骑丶五万水军的总数。陛下,这般规模若要统筹起来,至少要一年以上,是不是从长计议为好?」

曹睿摇了摇头:「二十万步骑容易,无非是几路兵马。荆州出个六丶七万,皖城再动两万,扬州出动十一二万,这就能凑到二十万了。十一二万兵,朕也不是没有领过,没什麽希奇的,一个略明智些的主帅丶配上足够多的参赞军事之人,统领起来也就顺理成章。」

「但五万水军不同。船只如何调配丶如何领会主将意图,刮风怎麽办丶下雨怎麽办,怎麽突进丶怎麽追击丶怎麽防御,每一项都与陆上不同。」

「朕想今年年中就把这个人选定下来,巢湖将作那边下一艘船,水军就多一艘船,就开始练兵整训。待船只全部造好,兵也就随之练好了。总而言之,水军与陆上步骑并不相同,还是更难一些的。」

既然总要推荐人选,那还是推荐身居高位之人最为稳妥,即使不成丶也不至于出错。

裴潜刚想把曹真推出去,但徐庶此时竟朝前迈了半步,毛遂自荐道:「禀陛下,臣愿自荐为陛下来为此事,率水军与吴军争胜!」

曹睿看了徐庶一眼,微微摇头:「朕不是说徐卿不能领兵,而是说徐卿不适合。」

「水军作战,变数无限,比陆上作战要难做太多。太和四年徐卿在荆州领兵之时,徐卿如何领兵朕都看过了。徐卿作战谨慎,虽说不敢行险,但也是持重之举,朕赞赏徐卿勇于任事,但你确实不适合。」

「臣明白了。」徐庶拱手。

徐庶跃跃欲试,却被皇帝两三句话轻易否决了提议。

见此情景,裴潜也只得更加小心了:「陛下,既然攻吴水战乃是重中之重,不若请大将军统领水军?如若水战获胜,则江北军队就要南渡,届时大将军可以随时回返指挥陆上军队。」

「大将军?」曹睿依旧是摇头以对:「大将军可以指挥陆战,朕全然没看出大将军会水战。」

裴潜推荐了曹真,被皇帝同样以不善水战的理由否决掉了。那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

裴潜心中暗暗想着,大魏目前并没有专长于水战的将军,上至曹真丶满宠丶陈群,中至郭淮丶王昶丶朱盖丶桓范丶田豫等将都没有水战经验。

唯一懂得水战的人,如今还在秦州,刚刚接任了镇西将军一职。很明显,此人就是大魏镇西将军丶吴侯丶陛下妹夫陆逊陆伯言。但陛下曾经劝降陆逊之时,明确许诺过不会让陆逊参与到对吴战事之中,而且陆逊毕竟为吴国降将,可信程度依旧存疑。

徐丶裴二人开口过后,王肃也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或可命枢密右监刘晔统兵,论多智机变,刘晔足以称信。」

「刘晔吗?」曹睿倒是听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指挥水军需要审时度势丶机变应对,朕虽未想到他,可听王卿这麽一说,倒也有几分意思。」

「先待定吧。」

「是。」王肃应声。

「卢卿呢?」曹睿又看向卢毓。

卢毓道:「陛下,臣只记得此前陛下用王昶在营州任都督时,与臣等说过来日对他有大用。如今大魏上下缺乏水军良将,论智略丶胆识丶谨慎,王昶皆不输于其他将领。臣认为可以将他调回来。」

曹睿此时也露出了几分笑意:「王昶吗?他也是一不错之选。卢卿帮朕记着,待回到寿春之后,朕要亲自给王昶去一封信,问问他对此事的态度。」

「遵旨,臣记下了。」

……

陆雅终究是没有失信,陆逊和陆瑁这一支被流放交州,但陆姓乃是吴郡多年的大姓,宗族中其他旁支尚有百口,加之财产没有抄没,拿出百两黄金还是绰绰有馀的。

沪渎大略位于后世的上海西部,陆氏之人在此交了黄金之后,欧奎行船北上,行了数日,方才抵达扬州广陵郡的海西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