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4章 十万王师(1 / 2)

加入书签

大魏近些年来的政治风气与以往不同。皇帝要麽将诸如董昭丶司马懿一般的资历老臣供起来垂询大事,要麽凡事都与侍中丶阁臣还有几个亲近臣子来定,而且还常向中枢各机构丶或者太学出身的年轻臣子们具体问话。

皇帝见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尚书台各尚书也好丶各地刺史也罢,还包括王凌这种统兵万人的将军,对尚书台丶枢密院的年轻俊杰们都普遍重视和尊敬了起来,开始有意培养自己在年轻官员中的口碑。

其中固然有礼贤下士丶提携后进的美意,但也有另一番考量,谁知道哪个年轻的枢密郎丶尚书郎会不会被皇帝突然召见,而后说几句有关自己的坏话呢?

武陔作为营州都监丶前任兵部尚书武周的长子,又在枢密院任职,又在枢密院中夙来受董昭丶刘晔的看重,即便王凌此刻心中窝火,有一万个不满,也不想在武陔面前太过展露出来。

武陔倒是客气,他并不知晓自己曾被蒋济举荐丹阳太守丶而后又被皇帝黜落名字的事情,从容说道:

「刘枢密签发此文,又遣在下来传令,本就是让在下顺带着传话的。如今吴地初平,枢密院认为扫清余寇的些许战事由其馀军队来做就好,中军是国家根本,不应耗费在这种琐碎战事上,加之朝廷准备长期用兵,后方徵调频繁,此前兖州还出了事情,故而请将军带兵到后方镇压局势……」

「镇压局势用得着骁卫镇压?」王凌咬着牙问道:「调夏侯献回去不行?调卑衍回去不行?非要调骁卫军?武郎中,此事没有转圜的馀地了吗?」

武陔拱手:「将军这般问,在下无法作答,恐董公和刘枢密也无法改动。不过在下建议将军还是依令行军为好,最多……最多路上在东兴丶即将乘船之时修整几日,旁人倒也说不出什麽来。」

王凌脑子一转,就听出了武陔的话外之意。刘晔随着皇帝走了,武陔让自己在东兴修整,而非寿春,那便是说若能够在到达寿春前请到皇帝旨意,说不定还是有机会再参战的!

灭吴之战,骁卫随着毌丘俭糊里糊涂的只取了丹徒城,而后就被朝廷派回来了。看看隔壁武卫军,先克濡须丶再克芜湖,现在都要去攻武昌了!

骁卫比武卫差在哪里?不就自己姓王丶曹泰姓曹嘛!

王凌略略拱手,谢过了武陔的好意,面容也平静了下来,继续问道:「枢密院文书中说,五千骑兵要交给甄像带到寿春去?」

「是。」武陔应道:「陛下已下令改甄校尉为中护军,负责统领此部,在寿春听董公之令协理后方。」

王凌长叹一声,不再言语。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率这一万五千中军来到濡须,参加接下来的战事了。却不料朝廷如此谨慎,刚刚大战结束,就将最精锐的这部中军调回守在后方。

行事这麽求稳的吗??

王凌倒也爽利,与武陔说好之后,当即令军中参军取出纸张来,只用了一刻钟便写好了请战文书,当即派人从军中发了出去。

而曹睿此时已率羽林右军整部到达了柴桑对面的湖口处。犹如当日陆逊丶桓范来迎接曹真一般,今日数将都在湖口处迎接皇帝和羽林右军的到来。

「诸卿请起。」曹睿笑着说道:「从春谷到湖口,八百里路,朕用了八日便至,且人马不疲。大江水路如此通畅,以船来载粮草军资,着实便利!孙权沿着大江用兵的畅快,朕今日算是感受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