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01(2 / 2)

加入书签

其实说来说去,陈年积案的侦破,是有固定模式,或者说,是有固定的前置条件的。

首先第一点,是要有新发现。最常见的新发现有三种,一种是新技术革命,比如DNA技术的发展,就把许多的陈年强奸案给侦破了,而且大大降低了强奸案的发生率。

第二种就是偶然所得,常见的就是牵出萝卜带出泥的,各种犯罪人士为了立功而捐献出来的同伴等等,都属于此类。江远这次发现的指纹,也是此类。

第三种就是家属或关系人的调查,网传的南医大强奸杀人案,是曾经的同学们多方比对而才找到的犯罪嫌疑人。另外,清华朱令案的推进也是有赖于受害人的大学同学们的努力。

但这三种前置条件里,风险最大的就是偶然所得。

因为偶尔所得的往往不是决定性的证据,大部分时候,警方得到的都是线索,是需要想办法找到证据的。

特别是这种二三十前年的积案了,没有证据,就凭某某人的一张嘴来说,对嫌疑人的风险就太大了,对于整个社会都将是巨大的威胁。

如果豁出去一张嘴就能将人定罪的话,谁还没有一个毕生所憎的敌人,谁还等不到一个濒死的机会。

一般的命案积案,有线索就重启是很常见的。

但建门院凶杀案的风险不是一般大。

陶鹿不禁道:“江远,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不建议重启专案,至少,不能就这么直接重启起来。”

江远并不奇怪,只是抬头看了宋天成一眼。

宋天成的神色未变,仿佛没听到似的。

陶鹿强调道:“我知道你有自信,但这不仅仅是破案的事,我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你可能想不到,建门院凶杀案,自始至终是一名重点嫌疑人都没有,刑侦队没有抓到一名疑似的嫌疑人。”

江远不由坐直了一些。

老实说,这样的案子,未能侦破是有可能的,但是连一名重点的嫌疑人都没有,却是非常不正常的。

特别是在案件久久没有突破的时候,这种案子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抓一大票人回来,集中审问或者怎样,来获取线索。

类似的方案江远都没少用过,通过抓捕一些相关的犯罪人士,通过犯人间的联系再来获取线索,而且,每当他用起这种方案的时候,还用的很大。

“建门院凶杀案,没有搞排查吗?”江远颇为意外。

“有做小规模的排查,但没有做大规模的排查,当时也没有足够的线索。”陶鹿郑重的道:“当年的凶杀案,总体上是比较多的。受害人的……家属,提出不要扰民,不能因此就搞大索全城。”

江远:“关键还在警方怎么想的吧,警方如果有大排查的需求,难道还不能做吗?”

“那自然是可以做的。”陶鹿轻声道:“当时确实也没有做大排查的基础,但这个级别的案子,通过排查来获取线索,也不失为是一个方略。可当时,这个方略就被否决了。”

“当时的专案组的意见呢?”

“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但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大排查应该是帮助不大,但不管怎么说,专案组毕竟没有穷尽所有办法!”

宋天成见他们说话到这个份上了,再道:“我赞成陶支的观点。当年,受害人的家属是非常克制的。当然,警方也是尽可能的进行了调查,投入的资源也是极多的,但是,受害人家属的情绪,我们是需要维护的,不能贸贸然的就重启专案,那对受害人的家属将是第二次伤害,也不利于我们的工作。”

“我理解。”江远是真的理解。这种案子要说侦破了,没有做什么,那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侦破,竟然没有穷尽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