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没有奸佞,全是忠臣!(2 / 2)
今年因为是第一次搞独立的算学丶律学进士考试。
报名人数并不多,主要是以宗室子弟和算学丶律学学生为主。
自然录取名额也不多。
算学有五十个,律学三十个。
自然的,其质量并不算太高,多数人能会四则运算/熟练使用刑统,能写判词,就算不错了。
好在,赵煦也没指望,能选拔出什麽超人。
能开个头,向天下人表明他重视算学丶律学的态度,同时愿意重用算学丶律学人才就可以了。
倒是,这算学和律学考试中,录取出来的宗室子弟,让赵煦很开心。
因为,在审视过名单后,赵煦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宗室旁支。
属于是家里都快揭不开锅,全靠着宗正寺救济和卖妹妹丶卖姐姐,才勉强能在汴京城里混着的穷宗室。
好多人,和赵煦的血脉关系,也已经出了五服。
不是燕懿王(赵德昭)的后人,就是楚康惠王(赵德芳)甚至涪陵悼王(赵廷美)的后人。
而且,哪怕在这三位的后人里,这些人也都属于旁系!
对这样的宗室亲戚,可能别的赵官家还会忌惮丶提防。
但赵煦得之,却是大喜过望!
这是什麽?
最好的工具人啊!
是彰显朕友爱宗室,爱护宗亲的招牌啊!
何况,这些人在参加考试前,都到了宗正寺签了『自愿退出宗室玉牒,从此甘心为百姓』的文书。
等于说,除非未来天下大乱,不然他们连学刘备的资格也没有了。
是只要稍微施恩,就会忠心耿耿的群体。
于是,赵煦下诏赐他们算学及第/算学进士丶律学及第/律学进士等出身。
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刘惟简的诸司专勾司,过渡学习丶培训。
等学习丶培训完成后,就可以安排去各路有司或者重要的经济丶贸易枢纽,担任相关的经济官员。
甚至是未来南洋贸易节点上的负责人!
于是,这一场考试季下来。
大宋官场,等于一下子涌入了一千六百多名新官员。
哪怕刨除掉特奏名进士丶武举人丶算学丶律学进士等所谓的『杂流出身』。
正牌进士也有七百一十二人!
本来,大宋朝就冗官严重。
好多官员,在汴京待阙一等就是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轮到一个满意的美阙。
现在,涌入这麽多的新官员。
对于本就人满为患的官场,压力可想而知!
偏,新科进士循例是必须要授官的,而且必须授给实缺!
不然的话,进士就没有含金量了!
而且,很容易引发全国性的动荡!
所以,没几天,吏部侍郎王子韶就哭唧唧的跑来找赵煦诉苦了。
「官家……」
「吏部之阙,今不过数百……」
「而新科进士及待阙官员,却已达两千之众……」
「臣惶恐万死,乞官家降下德音指挥!」
看着匍匐在东阖静室之中的王子韶,赵煦连忙叫童贯将他扶起来:「藻镜(礼部侍郎雅称)不必惊慌……快快起来,坐下在说……」
对于王子韶的惊慌和不安,赵煦倒是能理解。
把新科进士理解成应届生,将待阙官员理解成应届失业大学生就可以了。
在现代,多少第三世界国家,都因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知识分子失业而闹出了巨大的政治动荡!
而大宋朝的这些新科进士和待阙官员的政治地位,可不是现代中东丶非洲丶南美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可比的!
他们是统治集团的一员!
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统治集团!
真要出了事,在大宋的体制中,就是滔天巨浪!
别说王子韶了,便是宰执,也能被一个浪拍死在原地!
所以,王子韶的不安与惊慌,可以理解!
毕竟,万一出了事。
赵煦要不念旧情,完全可以学汉景帝斩晁错,将他当成替罪羊推出去,以谢天下!
所以,王子韶即使被童贯扶着坐下来后,也依旧局促不安,神色惊慌。
当然了,这里面肯定是有演的成分的。
赵煦见着,也是安抚道:「藻镜莫慌,朕早有成算……」
「愿听德音教诲!」王子韶连忙低头说道。
「藻镜回去后,且在吏部张榜与待阙官员——朕登基时,便誓修元佑大典,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丶地志丶阴阳丶医卜丶僧道丶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前时,朕已诏拜太师丶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元佑大典编修使,拜彰德军节度使臣方平丶保宁军节度使臣京为同提举元佑大典编修使,更拜执政丶中书侍郎臣颂为编修副使!」
「已命诸公,招揽天下文学之士,共聚一堂!」
「而朕念及元佑大典,乃国朝盛世,千古文业不朽之功!」
「故诏许吏部待阙官员,可与元佑大典编修事!」
「凡愿之官员,文臣京朝官以下,可充元佑大典书局校书郎,宣德郎以下可充元佑大典书局修撰官,宣德郎以上,朝散郎以下,可充元佑大典书局校定官,朝散郎以上,可充元佑大典书局某科编修使丶副使!」
「所有书局官员,所授差遣,吏部皆按正常除授磨勘记功,所有官员俸禄丶待遇,皆如故!」
这是赵煦早就想好的办法。
算是一个拖延战术。
反正赵煦记得,后世的明太宗朱棣修永乐大典,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名官员学者参与,前后耗时数年,才终于修成。
而如今,中国文化未经两宋金蒙的战火摧残。
无数失传的古籍丶珍本丶孤品,都还存世。
同时,现在大宋朝的财政情况,也比朱棣时期要好。
自然的,赵煦不搞则已,要搞就冲着中古百科全书的规模去。
要囊括古今,收录春秋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诸子百家丶各门各学的书籍丶文字。
包括志怪传说丶民俗野史乃至于民间技术丶工艺,统统都要收录。
顺便再在里面塞些私货,埋些伏笔。
等将来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面翻证据——此事在元佑大典之中亦有记载!
如此盛世大典,为精益求精,不留遗憾,花个十年甚至更久来修不过分吧?
为了让后人更好的理解并知晓古人的思想丶文化真谛,并能追根溯源,知其出处。
由朝廷组织几千名文官士大夫,共襄盛举,来修撰丶编订丶注释合情合理吧?
这样一来,大宋朝的冗官问题,就暂时的缓解了。
人人有官当,个个能进步!
士大夫们都有事情能做了!
他们都能忙起来了!
大宋江山,将稳如铁桶!
当然了,这麽做,现在是爽了,等元佑大典修成,就要有几千个没官当的官员,找赵煦要官当了。
所以呢!
为了避免麻烦,赵煦要求王子韶,尽量的将五十五以上的官员,往元佑大典书局里塞。
待阙的官员不够了,就去天下州郡找符合要求的官员。
然后让这些人让出位置,给年轻人。
赵煦相信,大部分老官员,都会愿意的。
毕竟,没有士大夫能抵挡进入元佑大典书局,参与元佑大典编修的荣誉!
这样一来,等元佑大典修成,书局官员里最年轻的起码也六十五岁了。
到时候,赵煦下诏优抚,将他们安排到一些听着很牛逼,实际上没什麽权力地位和实际事务的官职上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发明一堆差遣。
无非不过是花点钱嘛!
当然,赵煦也知道,他这样做是治标不治本。
说到底,要真正解决科举扩招与冗官带来的问题。
其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扩张!
用大宋的剑和刀,去给大宋朝的士大夫们,找到更多的官职,更多的阙。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官僚集团的胃口。
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宋朝在他活着的时候踏入马尔萨斯陷阱,从而内爆毁灭。
至于他死后?
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