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86章 馀波无尽(1 / 2)

加入书签

第886章 馀波无尽

众所周知,在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物资供给都处于「相对充足」状态。

所谓的相对充足,就是基本能满足城镇居民的「定量」供应。

70年代成人每人每月24斤主粮丶4两油丶一斤肉丶20斤煤,一年一丈二尺的布,按工资约每20元一张工业券,……。

到了80年代,那已经是改开以后,定量主粮提高到了30斤以上,重体力劳动者甚至能达到40多斤。另外从77年开始,京城的猪肉供应就增加到每人每月两斤,其他的油丶煤丶布也都有所增加。

对于这些定量,基本都能给与满足。

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相对充足,并不能掩盖物资缺乏的事实。

京城每人每月有两斤肉定量的同时,有些地方还在执行每月半斤的标准,除了主粮的标准还算统一,其他方面的副食品物资几乎全部都要减掉一部分。

哦,上海除外。

即便如此,……农村地区就不说了,只以城市为例。

在杂交水稻普及之前,主粮供应必须要掺杂一部分粗粮,极少有全部都是细粮的时候。普及杂交水稻丶并且包产到户以后,差不多就是84年左右吧,城市居民才基本实现主粮「细粮化」。

那只是主粮,副食供应就更不用说,连物资供应最充足的京城,也是在92年底才取消肉票,直到次年丶也就是93年,才实现「猪肉自由」。

蔬菜方面,一到冬天,整个京城几乎就是大白菜当家,连萝卜土豆都少,更不用说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常见的其他蔬菜。

要知道,那已经是八十年代,改开的春风吹遍全国,不管是松是紧,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

1980年,京城的初级工丶临时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还是每月28元,到了1984年,这一标准就已经达到了每月75元,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达到了每月150元左右。

等到1992年,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涨到了每月120元,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已经达到了每月300元左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副食品供应,竟然比七十年代并没有增加太多。

老百姓拿着钱,都买不到多少好东西,这能忍?!

于是,在1988年,为了缓解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社会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自提出该工程之日开始,就明确了「市二负责制」。

从此以后,菜篮子就一直是市二领导责任范围以内的事。

后来在耕地被占用丶粮食产量出现波动的时候,上级又在前面加了一句,「省二管米袋子」。

直到今天,「省二管米袋子丶市二管菜篮子」的核心责任制,依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估计未来也不会变。

所以,这件事要是办成了,作为首次提出的市领导,余(hao)波(chu)将无穷无尽。

……

如今杨康年调任地方,要是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工作必定会面临许多困难,虽然别人不一定会阳奉阴违,可工业企业涉及到的利益点太多太多,好的计划丶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执行,更不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换成菜篮子工程就不同了。

这等于是绕开了现有的利益系统,另起炉灶,而且还是打着服务人民群众的旗号,绝对不会有人反对。

只要杨康年不是眼高手低,以此为基本盘,几乎可以保他专员金身不失。

哪怕他那个工业改革方案出了偏差,有这个成绩打底,未来也不会成为可怜的背锅侠。

正因为看出了这一点,杨康年才格外兴奋。

陈凡见他一点就通,明白了这个工程的意义所在,便笑了笑,继续跟他讨论这个工程的实施细节。

一开始不要求大求全,而是求「有」,建立稳定的蔬菜丶肉鱼丶禽蛋奶供应基地,以现有的菜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基础,进行扩建和固化,扩大集贸市场的数量和副食品种类。

有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再可以考虑在云湖地区范围内,建立起稳定的副食批发市场和物流渠道,将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甚至可以考虑开辟直供大城市的生鲜运输系统。

同时,对供应基地采取执行设施现代化化丶产品多样化丶规模量产化的政策,打通城乡接合丶县市结合地区的节点,为「保供」丶「扩供」打下基础。

至于后面的……,陈凡表示,先不要好高骛远,把前面两部分做好再说。

若是能完全按照计划,得以实施执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别说保证云湖地区的副食供应,就是建立起「供全国」的副食供应系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当然,不是说靠云湖这点地方就可以满足全国的副食供应,而是产出的副食品,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供应到全国各地。

听完陈凡的描述,杨康年立刻说道,「你的提议里的部分内容,跟五十年代的时候,苏联专家给出的建议非常相似。他们就是大农场丶大建设丶保供应。

只不过我们的情况不同,一方面是地势种类多样化,除了少数平原地区,其他大部分地方,都缺少农业规模化的地理环境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状况跟他们也有所不同,小农经济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虽然经过了公社改制,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农机和农植技术,产量也达不到苏联专家预期的效果,所以后来就没有照搬执行。

现在看来,没有照搬他们的办法,是对的。

这个菜篮子工程,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办法,增加农产品供应的种类,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或许这才是我们农村增收的方向。」

陈凡笑了笑,说道,「大道理就不讲了,与其讲大道理,不如埋头去做。只要最后能达到农民增收丶市民受益的效果,这个菜篮子工程就算大功告成。

您把这件事作为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来抓,成功之后,这份成绩就是您的职业基础。以后再做其他事,就有了回旋的馀地。」

杨康年点点头,默默将这件事记在心里,过了一会儿,才抬起头看向他,满怀期待地问道,「你说有两个建议,另一个是什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