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章 好官(1)(2 / 2)

加入书签

大管事絮絮叨叨的说着,李景隆转身,朝庄子之中走去。

他始终脸色紧绷,看起来若有所思。

其实庄子上的农事,对他而言不是什麽大事。

且不说他的庄子,就算整个京畿今年颗粒无收,他也一样锦衣玉食。

他脑中想的是,西北那边刚传递来的消息。

太子朱标於三日前,进了函谷关。

此次西巡,重点就在巡上。

太子从应天府出发,走的是纯旱路。

经过淮西,老朱家的凤阳老家,而後经河南,进入陕西地界。

一路上,沿途各地的封疆大吏,驻军武将都要召见。所以本该四十一天走完的路,竟然走了快两个月。

而根据那边不断传来的消息,太子所到之处,官绅无不称赞太子的仁德。

且朱标在路上的奏摺,每三日一送,皆是快马昼夜不停疾驰,送往京师。

紫禁城的老朱,见儿子在天下官员们面前露脸,且引得官员士绅武臣的交口称赞,自然是乐得看不着眼睛。

但李景隆却知道,此次西巡背後,是庞大的财政开支。

随行官员加上护军,差不多七千多人。每过一处,每一次停留,对於并不富裕的北方各州府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这七千多人,吃喝拉撒睡,穿的用的,都要地方上来负担。

而且朱标不同於他那抠门的老子,每次接见臣子当地乡绅之後,都是大笔的赏赐。

单是在函谷关,就花费银两七八万用来赏军。

这还没算,与太子朱标一道出京,即将就藩的藩王们,每藩又将是最起码十数万的花费。

其实说来,这不关李景隆的事,眼下朱标花的是人家朱家自己的钱,朱家百姓的血汗。

但联系到今年天气的反常,京畿丰腴之地尚且农事艰难,那其他地方呢?

农事直接影响着大明帝国的国库收入,一旦朝廷的税收堵不上这个窟窿,那最後恐怕还得是他李景隆想办法帮着找补。

“未有远虑,必有近忧!”

李景隆进了庄子,在屋中坐下,端着凉茶心中暗道,“治国之策,必须有一套全盘的考量,没有考量没有计划,只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那这个帝国就没有抵抗风险的资本!”

凉茶入口清凉,但微苦。

他忽又想起,前几日范从文在西北发来的消息。

“西域贼酋哈梅里,暗有不臣之心...”

“可否暗中挑拨,使其犯边或截杀贡使....”

“战火起,则昔日之部将,军权在手....”

哈梅里所在之地,扼守大明与西域诸国的门户。

李景隆执掌甘肃的时候,他对大明十分的恭顺,且因为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他在暗中跟李景隆也达成了联盟。

但自从这几年,先是蓝玉而後又是现在的老将宋晟担任甘肃总兵官,甘肃跟西北诸部的关系,竟变得紧张起来。

无他,这些老派的大明武将,对外人是半点不信的!

他们只相信自己手中的刀子,而且对外人,向来都是咄咄逼人。

“犯边不行!但可给哈梅里那边,安排些截杀商队,西域各国使者的罪名!”

李景隆心中暗道,“以老朱那活阎王的性子,定会命甘肃方面大军征讨。一战扫平哈梅里,而後尽占其地,设置卫所!”

这事,对他李景隆是有好处的。

这几年大明北方无战事,西北那边闹的越大,他日後手中的筹码就又多了几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