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1章 海战(2 / 2)

加入书签

见远方依稀出现了船影,李文和当即下达撤退命令。

这次行动是过来占便宜的,不是为了和安南人死磕。

能够以极小的损失,吃掉敌人的一支分舰队,就是血赚。

没必要为了些许残馀,再和敌人的援兵打一仗。

别看刚才的战斗,仅仅只是干掉了敌军的几十条船,可这些都是安南水师中的主力精锐。

一支分舰队的力量,相当于安南水师四分之一的力量。

任何一支部队,折损四分之一的力量,都足以伤筋动骨。

回头夸大一下战绩,游弋在附近的海盗团伙们,就该上场表演啦。

安南的海岸线那麽长,一旦海盗四处登陆劫掠,残血的安南水师就有得忙了。

……

「段老大,刚刚收到消息。

两广水师冒充海盗,在安南近海地区伏击了安南水师,击沉了数十艘大中型军舰。」

独眼男子兴奋的汇报导。

为了洗劫安南国,当日提督衙门的会议结束后,一众海盗头目回去之后都在拉人组队,形成了三大海盗联盟。

眼前被称呼为段老大的男子,正是其中一股海盗联盟推举出来的盟主。

「哦!」

「看来汉水侯的承诺,还是作数的。

安南水师损失惨重,这下子诸位可以放心了吧!」

段正则笑呵呵的说道。

抢劫安南人,对一众海盗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

单纯看舰船数量,海盗是安南水师的数十倍。

可船和船之间是不一样的。

海盗的船,大都是从商船改过来的,战斗力远不及军舰。

一艘大型水师军舰,单挑十几艘海盗商船,就跟玩儿一样。

纵使大型海盗手中,也没有多少军舰。

无数海盗头目的最大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造船厂,可以尽情的造出各种船舶。

哪怕是最牛叉的海盗王,也只是实现了一半的目标,即:拥有自己的造船厂。

想要造出各种船舶,这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源于朝廷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则在于打造大型军舰,不光需要大量的工匠,还要产业链配合。

光有工匠和木材,顶多造出一些普通船舶出来。

一些海盗谋求招安,就是奔着军舰制造技术去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的郑之龙,在接受朝廷招安前,虽然也是海上巨寇,却还有不少竞争对手。

获得招安之后,拿到了明朝的官办船厂丶火炮技术和大量工匠,郑之龙集团才获得了质的飞跃。

「段老大,这话就见外了。

有老哥您牵头,我们兄弟们,哪有不放心的!」

络腮胡子壮汉当即回应道。

如果不是大家都是见证者,谁也想不到此前他反对的最激烈。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单纯不相信朝廷,认为官军想让他们和安南水师拼个两败俱伤,然后跳出来摘桃子。

现在两广水师打头阵,重创了安南水师,大家的担心一下子没了。

其他都可以作假,战斗骗不了人。

以他们的能力,下去随时都可以核实讯息真假。

安南人不可能用自家水师舰队,配合虞军演这场戏。

「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麽我们挑个好日子,登陆去干一票大的。

不过具体怎麽打,还是要讲究技巧。

安南水师既然聚集到了北边,那麽我们就从南边开始抢。

如果他们赶去南边救援,我们再过来抢北边。

当然,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联合另外两家吃掉安南水师也不是不行。

洗劫一个国家,我们想要的船厂丶工匠丶火炮丶金银珠宝丶美女,全部都会有的。

我段某不是吃独食的人,只要诸位兄弟肯出力,这些战利品有大家的一份!」

段正则当即画饼道。

知道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对朝廷缺乏信任,不想接受招安,索性他就直接拿战利品诱惑。

相较于大虞朝,安南人的技术或许落后了一丢丢,但对海盗们来说还是非常好用的。

……

镇难关。

「侯爷,两广水师总兵李文和发来战报,他们在三天前安南海域重创了敌军水师。

击沉敌军大小战舰八十馀艘,歼灭敌军水师三千馀人。」

兰林杰欣喜的说道。

经略安南是李牧集团,眼下的最大战略。

成则立下百年基业。

无论未来天下局势如何发展,都会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倘若计划失败,轻则李牧这位不败战神声望大损,重则要陷入数不清的朝廷纷争中。

他是读过史书的,非常清楚勋贵集团,此刻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

纵观整个历史,像大虞朝这样大规模的党争,都找不到第二例。

以往的时候,党争就是几个大家族,外加几十个次一等的世家玩游戏。

只要掌控了这些家族的家主,就可以藉助这些家族,影响全国的政治。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世家门阀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士绅集团。

相较于传统的世家门阀,士绅集团的群体数量更大,控制难度也变得更大。

原来朝堂上可能就几个派系,发展到现在,那是派系中还有派系。

以清流集团为例,下面就出现了楚党丶浙党丶江南书院……

如果再细分,这些小团体内部,又有激进派和保守派之分。

最关键的是官军在哪个党派混,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利益不断变化。

派系大佬对小弟有影响力,但能直接控制的,却是极少数。

大部分官员都有自己的立场,真遇到了事情,并不能保证都和所属派系保持一致。

这种分化是历代大虞皇帝,不断努力的结果,成功削弱了大臣们的权利。

整个大虞朝,就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案例。

换个朝代,像永宁帝这种政治菜鸟,想要从辅政大臣手中拿到权力,少不了血雨腥风。

可是在大虞,基本上是和平完成了权力移交。

期间发生的政治斗争虽然不少,但强度却低的多。

除了左光恩那倒霉蛋,被定罪诛杀外,其他辅政大臣基本上全身而退。

期间不小心折腾死了两个,但那是意外事故,事后依旧风光大葬,没有进一步清算。

不过这是过去的情况,现在局面发生微妙变化。

勋贵系的崛起,挤占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现在需要用到他们,文官集团因为各自利益不同,没有达成统一立场。

一旦天下太平,武将就成了他们的公敌。

作为师爷,他身上打上了李牧的标签,双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前准备。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