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8章 流言漫天飞(2 / 2)

加入书签

同样涉及到选皇帝,明末就是另一种结局。

崇祯儿子全部沦陷在北方,缺乏顺位继承人,文武百官围绕着拥立之功打破头。

南明的几位皇帝,都没有能够获得官员士绅的集体拥戴。

以至于他们上位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整合南方各省的力量。

大虞朝的情况,看似好了很多,实际上本质和南明一样。

没有顺位继承人,从宗室中挑选皇帝,无论选谁都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放在和平年代,还可以慢慢平息争议,但乱世之中不行。

李牧固然可以靠自身实力压制反对的声音,强行拥立新君上位,但这会让自己陷入政治风暴中。

如此烫手的拥立之功,还不如不要。

反正身份地位到了他这份儿上,立下再大的功劳,皇帝最多把爵位给他晋升一级。

公侯之位对他来说,也就一个虚名,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皇帝想要加封,他都不会接。

从朝廷拿的越多,未来就越难切割。

永宁帝之死,短期内给他造成了麻烦,但长远来看却是一件好事。

甭管怎麽说,永宁帝都是他的封君,政治上根本无法进行切割。

现在永宁帝死了,他出兵替旧主报了仇,也就全了君臣之义。

旁系宗室上位,关系就隔了无数层。

只需故意疏远关系,往后朝廷出事,那就和他没了关系。

心中有了计较,李牧自然可以放手给文官们折腾。

按照这帮人心中的理想皇帝模板,在乱世之中,根本活不下去。

别说收拾北方的烂摊子,估摸着连南方这片安稳地,也会被他们给折腾出问题来。

说完之后,李牧直接告辞离去,搞得众人是面面相觑。

「襄王才高八斗,不如立其为帝!」

半晌功夫后,柏锦文开口打破了室内的沉默。

当年他刚中进士不久,被朝廷派往襄阳王府担任过一届长史,同上一代襄阳王关系不错。

当代襄阳王那会儿还是孩童,最初的启蒙,都是他给教的。

蒙师也是师,这种师徒关系,在大虞朝是最牢靠的政治联盟。

拥立襄阳王为帝,对他个人来说,无疑能够利益最大化。

「不妥!」

「襄王一脉起源于仁宗三子,传承据今已经两百多年,血脉同先帝都出了五服。

若是拥立为帝,天下人定然不会心服。

依本官看,不如立淮南王为帝。

淮南王乃是神宗次子,乃是血脉最靠近先帝的宗室之一。

……」

史清尘当即抛出了自己的人选。

坦率的说,他和淮南王素不相识。

选择推荐淮南王,那是他家中族叔的女儿,嫁给了淮南王。

私底下两家还有不少生意来往,关系算是亲近的。

既然是抢拥立之功,自然要挑关系近的。

「不妥!」

「淮南王的血脉虽近,但初代淮南王生母出身低微,仅仅获封郡王。

拥立一介郡王上位,着实难以令人信服。

依我看,不如拥立蜀王上位。

蜀王素来聪慧,贤名远播,乃是天下有名的才子。

……」

安敬之的提议,把争论推向了高潮。

转瞬的功夫,六名阁臣就推出了六位皇位继承人。

大家都有各自拥立的理由,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诸位同僚,拥立新君之事关系重大,不能一言而决。

今日时间已经不早了,不如大家先回去休息,等下一次早朝再讨论。」

见场面陷入僵持,次辅万怀瑾开口叫停道。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李牧为啥要闪人了。

光一个内阁,都搞出了六名皇位继承人,放到朝堂上讨论,还不知道蹦出多少人选来。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选谁,都无法令各方信服。

此时选择中止讨论,本质上也是给大家时间串联丶交易。

如果私底下能够谈妥,自然是最好不过。

倘若迟迟谈不出来结果,那就只能拿到朝堂上撕逼。

就算要撕逼,也无法六位候选人一起参与,前期必须要淘汰几位。

拿到朝堂上参与对决的,最多只能有两三人,再多的话很容易出乱子。

想要自己提名的人选,进入最终角逐,最少要再争取一名阁臣的支持。

涉及到了利益,不是他们三言两语能够决定的。

被提名的这些藩王,也要参与进来。

如果本人没有做皇帝的意愿,他们也不能强逼着人家参与夺位。

毕竟,自古皇位争夺,都是高风险的活。

成功了固然皆大欢喜,一旦夺位失败,下半辈子都别想有好日子过。

万一遇到小心眼的皇帝,搞不好连下半辈子都没有。

……

伴随着公文发出,南京城变得越发热闹起来。

虽然大部分人对永宁帝印象都不好,但皇帝终归是皇帝,再怎麽不成器也不能弑君。

当年北伐失败后,百官联手逼宫废帝,也只是把永宁帝请入深宫。

同施家弑君的暴行相比,完全是两个概念。

作为勤王大军统帅,李牧的临时住所,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一大帮勋贵子弟聚集过来,等待着他这位老大表态。

「你们的来意,本侯都知道了。

军令已经下发,明日大军开拔,北上讨贼。

至于另立新君之事,本侯就不掺和了。

尔等有什麽想法,可以和楚国公说。

他这是地头蛇,对这边的局势更加熟悉,应该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

没有浪费时间,李牧直接回答了众人最关心的问题。

把他们推给楚国公,主要是勋贵系在朝堂上,需要有人发声。

老一辈滞留京师生死不明,年轻一代想掺和朝政,政治手腕又太过稚嫩。

冒然冲进去,被人坑死,都不知道是谁干的。

南边这边有数的几名勋贵,就是大家的主心骨。

李牧要带兵出征,朝中之事自然要交给其他人。

「侯爷,万万不可啊!

您这麽一走,我可压不住那帮文官。」

面对众人投来的目光,楚国公急忙拒绝道。

同样是勋贵,他这种继承爵位的勋贵,同自己打出来的勋贵,完全是两个概念。

李牧身份地位是打出来的,无论在朝堂上提出什麽,大家都会慎重考虑。

哪怕是看他不爽的文官,也只是在其他方面挑刺,绝不会质疑他的能力和功绩。

换成楚国公就不行了,没有足够亮眼的功绩,那只是表面上风光。

说出的话,很难令人信服。

哪怕勋贵系的实力没有变化,因为发言的人变了,连带着话语权也会下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