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五十多岁正是努力奋斗的年纪!(6K(2 / 2)
如果是正常的情侣约会,看电影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过他俩都老夫老妻了,李老师说想看,那就去看呗。
陈景乐很少看电影或者电视。
对思维活跃的人来说,看到荧幕作品质量不如自己脑补幻想的,是件很糟糕的事情。
《哪咤1》的时候他去看了,观感还不错,至少能给个8分。
但要说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即便是读了这麽多书的陈景乐,想要时时刻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年后再来看第二部,质量上有不小提升,感觉又会是一部爆款。
毕竟现在内娱什麽鸟样,懂的都懂,有同行们衬托,想不爆都难。
「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目前华娱那些三百分的艺术生,很多写来写去,不是堕胎的青春,就是癌症跟车祸,要不就是小三小四挤掉原配上位,或者霸道总裁爱上大龄绝经的我。
陈景乐脑子正常,看不得这种。
年初二到年初五几天,则是跟爸妈去走亲戚。
两边亲戚都不少,需要适当维系感情,登门送礼丶聊天丶吃饭丶回家,每天重复这麽个过程。
连续几天下来,多少有点煎熬。
李北星初四就从老家回市里了,只是陈景乐没空去见她。
直到初六,才总算闲下来。
李北星主动跑过来,带了不少礼物,新年伊始嘛,总不能空手而来。
不过并没有呆太久,只是中午在陈景乐家吃个饭,大部分时候还是陪陈景乐在工作室呆着。
这里是属于他俩的小天地。
……
「爸丶妈,我想跟你们商量个事。」
眼看年过得差不多了,陈景乐思来想去,打算把年前的一些想法提上日程。
「什麽事啊?」
老爸老妈都有点疑惑。
陈景乐就说:「妈你不是说在家呆着有点无聊麽,我在想,要不要开个店,给你们打理。顺便让爸别做装修那份工作了,接不到多少活不说,就那个工作环境,对身体也不好。」
正所谓五十多岁正是努力奋斗的年纪。
既然爸妈不想退休那麽早,闲不下来,那就找点事给他们做,让他们有自己的事业。
说不定到能做大做强,陈景乐摇身一变,直接变成富二代。
美滋滋。
老爸老妈闻言愣住:「开店?开什麽店?」
「做餐饮怎麽样?」陈景乐笑问。
为什麽会想到开餐饮店?
首先现阶段的实业,只有餐饮行业门槛相对较低,而且活得相对滋润。
很多人正是看清楚这点,才一窝蜂全部涌进来。
最明显的,就是近年来各种餐饮品牌,加速市场下沉,在三四五六线城市快速扩张。
连锁品牌的优点很明显,能满足现阶段的小城市消费人群对品牌的需求。加上小城市租金低廉,用工成本低,但小城市的消费水平,又不见得就比大城市低多少。
在普遍消费降级的情况下,唯有餐饮领域没有降级,甚至还有所升级。
因此,
短短一两年时间,江北街上各种连锁品牌遍地开花。
恰好江北人又是那种特别喜欢吃舍得吃的,但凡手里有点钱,都吃进肚子里。即便是普通百姓,拿着两三千块工资,也敢天天烧鸭烧猪卤味。
至于明天后天怎麽样,吃饱再说吧。
再就是江北本地特色美食数量有限,不太上得台面,大多以小吃为主。
但凡有一家新开业的店,不管味道如何,都先去尝尝再说。
因为江北就那麽大,对手里有点闲钱又喜欢吃的人来说,该吃的店铺基本都吃过了,需要一点新鲜感。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陈景乐才考虑说开家餐饮店。
现阶段餐饮确实竞争不小,问题是陈景乐不怕跟他们竞争,他有他的优势,而且很明显。
就是味道!
如果再加上一点价格优势,毫无疑问,将会是无敌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选择做餐饮,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少比其他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要强。
……
餐饮?
陈振威跟刘悦华面面相觑。
他们对这方面是一点经验都没。
老妈犹豫着问:「是做快餐还是什麽?」
陈景乐笑说:「还没想好,这不是在跟你们商量嘛,得徵求你们的意见。」
「可是我跟你爸又不懂。」老妈皱眉,表情纠结。
诚然是听着有点心动,有点事做,总比在家什麽都不做要好,感觉这样闲下去,人很容易废掉。
但又怕失败。
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试错成本,即便亏个两三万,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笔巨款。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半会儿是改不过来的,即便陈景乐给他们一百万,他们也只会老老实实放在银行里吃利息,而不会想到理财或者做生意。
陈景乐摆摆手:「没关系,我懂就行!」
抛开具体经营先不谈,一家餐饮店的核心,自然是食物品质。
巧了,整个江北没人比陈景乐更懂烹饪料理。
现在的问题是该开一家什麽样的店。
老爸想了想,说:「那你觉得开什麽店好?」
「我们先来细分下市场。」
陈景乐找来纸和笔:「首先排除茶饮。现阶段江北茶饮市场,已经被各家连锁品牌占得七七八八了,同质化太严重,加盟费贵不说,而且得另外请人。如果不加盟,供应链这块我们没有路子,不够熟悉,最后不一定活得下来。可以说成本高,风险也高。」
「其次排除高端餐厅,那个成本同样太高了,不适合前期的我们。我不能随时看着,你们又没有相关管理经验,很难经营下去。」
「早餐不做,太辛苦了,每天两三点钟就起来准备,长久下去,身体扛不住。不求你们赚多少钱,只要做得开心就行。」
「同时还不能太复杂,不然我担心你们做不过来。新手上路,餐品越简单越好。」
「因此,我个人比较倾向单一品种的小吃店或者粥粉面饭之类的,这两个比较简单,也不需要太多人手,有个小铺面就能做,通常都是夫妻档。」
关键是要能把陈景乐的优势展现出来。
只卖食物味道。
他是不可能经常在店里看着,只能爸妈在看,所以大概率是只提供部分技术支持,然后通过标准化流程,端上餐桌,让客人们吃到美味的食物。
比如像牛腩粉。
陈景乐可以帮忙把牛腩做好,剩下的煮粉任务,通过制定标准化制作流程,交给爸妈去负责,该下几两粉,该煮多久,一碗饭加多少牛腩,加哪些小料等等,这些都有严格的标准,用标准化去减少出错的可能性,尽可能稳定口味。
只要能有陈景乐做的水平八成,就不愁没有顾客。
核心就是牛腩部分。
一定要陈景乐来负责就行,牛腩粉的核心就是牛腩啊!
粥粉面饭类店铺在岭南地区的地位,就跟某些省份的肉夹馍丶胡辣汤丶酱香饼一样重要,永远会有人吃,而且每家店看似差不多,实则味道各有差异。
只要比别人的好吃就行。
这样一家店,活下去是没问题的。
至于客源问题,其实是不用担心的!
江北这种小地方,不太需要考虑流量跟曝光,因为只要开上几天,味道好吃,附近的人基本就会知道了。
真正重要的,是产品质量跟体验感,东西好不好吃,定价合不合理。
小城市做餐饮,本质就是熟人经济+极致性价比。
所谓熟人经济,并不是指来吃的都是街坊邻居,而是指熟客,一带二带三是常事。
极致性价比就更好理解了,定价12块钱一份的牛腩粉,跟10块钱一份的牛腩粉,别看差价只有2块,人们对价格是很敏感的,味道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家更愿意选择10块钱的。
再就是服务态度,起码做到来有迎声丶去有送语。
像某牛展那样,动不动就叼柒客人还这麽多人去吃的,陈景乐是无法理解,可能他见识短浅。
站在顾客的角度,他是不喜欢花钱买罪受的。
我到你家来吃饭,不求说多重视,总不能等半天连个搭理我的人都没有吧?
做好以上几点,盘活一家店,应该不难。
如果是刚需餐饮的话,又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说师院校区,周边没什麽吃的,但凡是个摊位或者店铺卖吃的,味道不差,都不缺客流。
大学生有钱,而且舍得花钱,只要好吃,吃完不会疯狂喷射就行。
甚至只要好吃,吃完喷射都认了。
反正他们怂得很,多半会自我安慰是别的原因。
……
陈景乐说了很多。
老爸老妈听完面面相觑,没想到里面还有这麽多弯弯道道,一时不知道该怎麽回答。
开店就意味着做生意当老板,对打了一辈子工的他们俩来说,一时半会儿观念转不过来。
其实陈景乐也是第一次开店,之前创业合作开公司,他更多是负责技术上的管理。
给鸿启公司当顾问期间,学到不少新东西,但大公司的发展战略,又跟小店铺不太一样,而是农业公司跟餐饮跨度不小。
最后说了半天,爸妈还是一句:「要不还是你来做决定吗?我们实在不懂。」
陈景乐:「……」
听着有股莫名气,但又不能发火,他知道想要改变父母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等走上正轨就好了。
反正他不指望爸妈能赚什麽大钱,只是单纯给他们找份事干,让他们忙起来。
只要有了事业上的追求,人的精气神都会不一样的。
「那就开一家粥粉面饭快餐店吧,先做一段时间试试。放心,不难的,特别是妈,你之前在餐厅工作过。按照正常逻辑来就行。」
陈景乐拍板决定。
他感觉再怎麽都不至于说一两个月就倒闭。
要是做得好,到时候再考虑招人开分店也不迟。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