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2章 城乡争供给,周厂长坐蜡(1 / 2)

加入书签

第332章 城乡争供给,周厂长坐蜡

干部包队下乡抗旱政策取得了大成功。

钱进作为政策发起者,在市领导们眼里成了宝贝疙瘩,由此还进入了省领导的视野中。

然后好事成双。

同样由他贡献生产技术并提出的滴灌设备开始产出,海滨市这边率先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指挥部特批了「滴灌水管生产许可」,然后化作一道道紧急生产指令,下达至市塑料制品厂丶橡胶厂以及邻近县市的几家相关工厂。

这些工厂的原料被优先调拨,电力供应得到保障,非紧急的生产线全部暂停,所有力量都集中到了全力生产滴灌水管这条路线上。

钱进被紧急调回了市里进行参观和技术指点。

参观他可以,相关技术他也不了解。

反正他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里面注塑机日夜轰鸣,但不再是生产脸盆丶水桶,而是吐出一根根细长的丶布满精密微孔的黑色软PVC滴灌管。

橡胶厂那边开足马力,生产配套的连接头和滴箭,这滴灌出水口的关键部件。

工人们三班倒,机器不停歇,质检员拿着游标卡尺和压力测试仪,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批产品的质量。

抗旱宣传工作在城市里乾的很好,所以工人们知道自己生产的不是普通的产品,这是前线抗旱的「救命管」。

早一天生产出来,地里的庄稼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生产的质量好一些,农民后面能够保障收获的粮食就多一点。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在紧锣密鼓地铺开。

供销社这边,通过国家总社的全国布局线和农业部门的紧急协调,从西北乾旱地区紧急调运了大批抗旱性能极强的作物良种。

耐旱丶早熟丶需水量极少的荞麦种子,生命力顽强的小米种子,还有耐瘠薄丶生长期短的绿豆种子。

这些作物都能在乾旱贫瘠的土地上生存,都是少量水分就能养活。

很适合旱年情况。

种子到达海滨市后被迅速分装,通过「送水路」的返程空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重灾公社。

韩兆新在指挥部会议上进行了强调:「同志们,旱情发展远超预期,很多地方夏粮已经绝收,几乎所有地区的夏粮都减产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秋收工作中,我们不再追求产量,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水源和土地,抢种这些抗旱作物。」

「还是那句话,不求丰收,只求能在秋后收获一点口粮,让农民们填饱肚子,把最困难的时期熬过去。」

「这是最后的自救底线,各公社必须立即行动,组织人力,整地抢种!韦社长,你们供销社要确保种子供应到位!」

韦斌当即表态。

这事毫无问题。

乾旱还在持续肆虐,随着抗旱作物种子和滴灌设备的先后送到,钱进心头跟少了一块石头似的轻快。

山区暗河的开发丶「送水路」的运转丶包队干部政策的出现,对于抗旱工作而言虽然不能说是杯水车薪,但确实扭转不了乾旱给农业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整个六月份两场雨都是小雨,落到地上甚至没有能积出个水洼来。

这样开源有限,节流与自救成为更迫切丶更可持续的抗旱路径。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传统压根没错。

海滨市这边,滴灌设备下了生产线立马给旱灾最严重的安果县地区送到了。

这是黑色水管吗?

不对。

这是庄稼作物的黑色血管!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滴灌技术对于大多数习惯了漫灌丶沟灌的农民和技术员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新玩意儿。

塑料水管怎麽铺设?

滴头怎麽安装?

水压怎麽控制?

怎麽防止堵塞?

指挥所根据各公社的夏收情况和秋收压力,将第一批滴灌水管做了分配。

然而等水管送到了公社后,面对这一捆捆滴灌管和配件,公社的干部和农机站丶水利站的技术员们都懵了,压根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他们已经是公社里头比较有文化水平的人了,他们都不清楚怎麽办,等水管送入生产队那农民们更是两眼一抹黑。

好在钱进对此事早有预料。

他没有坐在指挥所等汇报或者待在下马坡不动弹,而是接到滴灌设备已经送入公社一线的消息后,立马给指挥所打去了电话。

第一批滴灌设备没有送到下马坡或者王家沟这边,原因很简单。

这里旱灾确实很严重,问题是过于严重了,没有水井。

滴灌设备需要抽水机抽水送入,所以一旦没有可供抽水机工作的水源,那该地区是用不了滴灌设备的。

指挥所接收了二十批的滴灌设备,先送去了两个公社五个生产大队。

钱进让指挥所通知各公社的农机站,选了年轻有文化的技术员汇合,组建成了一支「滴灌技术服务队」。

接收了滴灌设备的五个生产大队中,距离下马坡和县城最近的是一个叫北昌盛的大队,钱进便选择在该大队给服务队上课。

一辆卡车把上百号的技术员给送到了北昌盛,全是三十岁往下的年轻人,最低学历也有初中毕业,他们在乡下属于高学历人才。

北昌盛大队热烈的欢迎了他们,尤其热烈的欢迎钱进。

现在钱进在安果县的名气大丶名声好,多少农民都想认识他。

所以得知钱进要来本大队授课,北昌盛还特意组织了小学生举着红绸编纂成的红花搞了个欢迎仪式……

钱进尴尬的不行。

还好他挎包里有糖,赶紧拿出糖来分给了小朋友们,让他们各回各家,然后招呼服务队成员们去地头。

北昌盛的大队长跟钱进握手时候,双手摇晃的跟要荡秋千似的,一个劲的发问:

「钱指挥,要不先去办公室歇歇——至少先喝两壶茶水。」

「俺大队的水井全靠市里来的打井队给打出来的,钱指挥,俺这队里社员能喝上水丶能给地里庄稼浇上水,全靠你的指挥,无论如何你得来喝一壶……」

钱进无奈,只能从抗旱紧迫时局来说事,带上年轻的学员们去了地头。

地头上已经铺开了一卷卷滴灌管和各式各样的接头丶滴头。

一台柴油抽水机在水井旁待命。

钱进挽起袖子,招呼学员们凑上来:「今天很热,大家不要怕晒,我们当一回农民,亲自把这个滴灌设备给铺设到农田里去。」

「希望同学们好好看丶好好学,好好的动手参与劳动,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赶紧问我,我没有很多时间来教课!」

服务队的技术员们纷纷说是,他开始上手示范:

「看,这是主管道,要沿着田埂或者地头铺设固定好。」

他直入主题进行讲解,熟练地用专用剪刀剪断管子,用快速接头连接:

「支管从主管道上接出来,伸向每一垄作物。这个三通阀,控制支管的开关。」

「最关键的是这个,」钱进拿起一个小小的塑料滴头,「这是滴箭,也叫滴头。」

「把它插在支管上,位置要对着作物的根部。水从这里一滴一滴地渗出来,直接喂到根上,这样,水的利用率能提高好几倍。」

「用滴灌就有这个好处,不像大水漫灌,一半都蒸发或者白白流走了!」

考虑到有些生产队因为缺乏水源或者抽水机,钱进当初还设计了一个手动加压泵。

这东西可以直接连接在主管道上进行手动加压,此次为了全面开展教学工作,他便没有使用抽水机自动加压,而是用水桶往里倒水,等清水缓缓流入管道再手动加压。

很快,插在示范用支管上的十几个滴头开始均匀地丶缓慢地渗出晶莹的水珠,一点一点的落在下面模拟的作物根部土壤上。

「看到没有?这就是滴灌,它的优点就是能精准的将水送入植物根系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钱进指着那些滴落的水珠示意大家仔细看。

「大家记住要领:管道铺设要平直,接头要拧紧防止漏水,滴头要定期检查防止堵塞。」

「水压不能太大,太大容易冲开滴头;也不能太小,太小不出水。这个度,大家多试验几次就掌握了。」

年轻的技术员们在农田里进进出出的摸索,他们认真地记着笔记,结合实际来操作。

北昌盛大队一共分到了两套设备。

钱进又拿起另一套设备,带着服务队学员们来到一块已经整好地丶准备抢种荞麦的试验田里让他们进行实操:

「播种前的滴灌工作开展起来最简单,把水管放进去让它滴水就行了。」

「等到田地干土湿润的差不多了,那就循着滴水点来播种,等播种结束再次滴灌一到两个钟头,然后就能换地面再次进行这个操作了。」

他一边讲解一边在现场指导学员们如何根据田块形状和作物行距,合理规划主管道和支管的走向,如何打孔安装滴头。

「领导,这丶这点点滴滴的,真能浇透地?庄稼能喝饱?」一个来看热闹的老农蹲在地头上,他看着那些缓慢渗水的滴头,满脸的怀疑。

这很正常。

农民们习惯了看到水流哗哗地漫过田地的景象,对这种「小气」的浇水方式实在难以理解。

钱进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指着旁边一块乾燥的土地说:

「大爷,您看那边,这地肯定浇过水吧?否则它早龟裂了。那麽你告诉我,它是什麽时候浇的水?」

旁边一个妇女嘴快的接话说:「才浇了两天呢,这天又热又乾的,你看地面都乾的透透的了。」

钱进说道:「对,旱年就是这样,地里缺水,浇了水没多久,地会干甚至会再次开裂出缝子来。」

「当初浇水耗了多少清水你们比我清楚,这水都浪费在表面蒸发了。可你们去摸摸这滴灌的水滴落的地方,使劲往下挖挖看。」

老农半信半疑地伸手摸了摸滴头下方的土壤,入手湿润而松软,手指插进去,温热湿润到好几公分的深度。

很明显,水分在向深处渗透。

然而这才用了多少水?

农民种地浇地一辈子,他们不用专家来统计数据,凭感觉就能知道个大概:

「呀,用这个浇地,以前浇一垄地的水,现在怕不是能浇个十垄八垄的,这东西是省水啊!」

钱进说道:「一点没错,同志们放心好了,大家保护好这个滴管,就靠这井里的水,一定可以保障你们正常秋收。」

「不过你们肯定得多费力气,二十四小时不断给庄稼浇水,人轮流休息可滴管不能休息。」

大队长高兴的说:「领导这个你放心,俺庄户人家没别的,就是有时间有力气。」

「我今天就把班排好了,从现在开始,这个滴管它不能休息了,它得干到摘苞米的时候。」

然后他又迟疑的问:「要是坏了怎麽办?」

钱进说道:「只要管道铺得好,一般不会坏,只是滴头容易堵,你们准备好钉子,堵了赶紧给透开,那就没事了。」

「大家相信我,这东西很厉害,它点点滴滴的水看起来不多,可连续一个小时下来,渗下去的深度足够庄稼根子吸了!」

「而且土表四周还是乾的,不仅仅水分蒸发少,还能抑制杂草——杂草草种吃不到水,它们长不出来!」

钱进耐心解释,「咱们现在缺的就是水,一滴水恨不得摔八瓣分八块田里去。」

「这滴灌,就是最省水的法子,大家先试试看,先给这片荞麦用上,过几天大家再跟其他地里比较比较!」

但也有人嘀咕:「嗨,种粮食用种子用化肥用农药不说,现在还得用这个管子?这管子不便宜吧?」

钱进说道:「这个管子跟农药化肥不一样,它不是一次性消耗品,现在特殊时期,要抗旱要救灾怎麽可能不花钱啊?」

「不过这位老乡说的很有道理,这个管子不便宜呀,所以大家用的时候必须得珍惜,尽量多用个几年。」

「以后即使天上下雨了,井里河里有水了,可全县这麽多土地,不可能没有乾旱地方,到时候这些滴管还得送过去继续发挥馀热呢……」

各地市相关工厂都在鼓足干劲生产滴管,海滨市从市府到抗旱指挥部都下发了明文规定,一切工厂生产行动都给滴管生产工作让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