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0章 功封之谋,後宫起风云(2 / 2)

加入书签

张纯要是说别的事,已经跟赵接上头的袁倾城,真不感兴趣,也真不会支持张纯。

但张纯要解开皇子身上的迦锁,还皇子自由,那身为皇子母亲的袁倾城,肯定得支持张纯,毕竟,就像张纯所说的,王位丶府邸都是小事,但自由就不同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儿子一直被「囚禁」到死。

李琳一直都想让自己的儿子从军,替自己完成征战沙场的梦想,所以肯定是最支持张纯的。

李琳说:「此事我已与官家聊过,官家虽未明说,但我观他也有放皇子出去历练为我大宋效力之意,只是朝中大臣坚决反对此事,官家才没有松口。」

麻晓娇问:「那现在的问题是怎麽让大臣同意此事?」

叶诗韵说:「皇子丶宗氏如果从政丶从军丶从商,肯定会跟大臣产生竞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会轻易点头的。」

张纯微微一笑:「容不得他们不同意。」

「此话怎讲?」袁倾城问。

「由于官家皇子太多,按照以往制定的规定,根本无法安置这麽多皇子,他们总不能让官家将生下的皇子掐死以及禁止官家继续生皇子吧?」张纯说。

别说赵候可是有强大军功的皇帝说一不二,就算赵是宋仁宗那样的窝囊皇帝,大臣也不敢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四女不约而同的点头,认可了张纯所说的。

「府邸就不说了,皇城没这麽多地方就是没这麽多地方,大臣最后只能妥协,允许皇子自己随意选择居住地点,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真正棘手的是王位问题。」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洪秀全死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统治极其混乱,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拉拢人心,将大量关键将领都封为王爷,导致王爷数量激增到了两千七百位左右,出现了「王爷多如狗,爵爷满街走」的特殊局面,这是特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史上王爷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藩王制度,规定皇帝的儿子除继承皇位者外,其馀都封亲土,亲土的儿子除继承亲土爵位者外,其馀都封郡土。这种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员数量不断增加,王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据记载,明朝一共出了八十七个亲王丶九百二十四个郡王。这些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官家执意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那麽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绝对要远远超过明朝的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的压力,关键,咱们大宋,封王也较为谨慎,异姓王数量很少,亲王数量更是相对有限,大臣肯定不愿意看到官家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

「可不给皇子封王,又不符合我大宋的礼制。」

「而且,封亲王,还是封郡王,也不好抉择,总得有个评判标准吧?」

「既然如此,官家跟大臣就有得谈,谈好了,就有望解开皇子身上的伽锁。」

四女听言,眼晴一亮!

甚至就连叶诗韵都说:「展开讲讲。」

张纯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给官家献的解决这个难题的计策,参考的是清朝的封王政策,即:功封,及递降袭爵。

这麽做的好处是:

一来,这能大大减少王爷的数量,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功封就意味着皇子们不能再仅凭出身坐享其成,得凭真本事挣爵位,有多大能力就享多大待遇。那些没什麽功绩的皇子,顶多封个低阶爵位,不会像明朝那样躺平也能占着亲王丶郡王的俸禄,朝廷的钱能花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军饷丶

比如民生。

二来,这能激励皇子上进。递降袭爵就是说,父辈是亲王,儿子若没功绩,可能就降为郡王,

再下一代没本事,继续往下降,直到成为普通宗室。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保住家族地位,就得主动去做事一一从政能治理地方,从军能成守边疆,就算从商丶治学,只要做出成绩,朝廷认可了,

就能凭功劳晋爵。久而久之,宗室里能多出些有用的人才,不再是一群只知享乐的闲人,这对我大宋来说是盘活了宗室资源。

三来,宗室实力强大了,也能平衡朝堂势力。

官家很认可我的计策。」

顿了顿,张纯又说:「现在的问题是,大臣虽然觉得我的计策不错,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计策,

但他们又不愿意看到宗室崛起,抢夺他们手上的权力,所以不肯松口,此事就僵在这里。」

李琳很乾脆地问:「你需要我们做什麽?」

张纯直言不讳地说:「联系后宫妃嫔,让她们说服自己娘家支持此策,跟她们陈述利害关系,

说清楚这是大家都受益之事,只要有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此策,官家就能顺势解开皇子身上的锁。」

「为何不请官家或皇后下旨?」麻晓娇问。

「解除皇子身上的限制,最受影响之人就是太子———」

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之所以如此限制皇子丶宗室,原因之一就是免得皇子或者宗室中出现政治强人威胁到皇权。

所以,站在皇后郑显肃和太子赵寿的角度,肯定不愿意解开其他皇子身上的咖锁,

这样一来,赵侯就不好亲自出面来办这件事了。

那她们几个私底下去串联此事,就是最优解。

等生米煮成熟饭,郑显肃也就不能再说什麽了,最多赵误象徵性地收拾她们一顿,也就是了。

完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