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1章 郑皇后的告白(2 / 2)

加入书签

以郑显肃的聪明,很快就想到了,这背后肯定是赵在推动此事,后宫中的不少女人之所以愿意支持五女,主要也是因为她们也看明白了此事,在支持自己的男人赵侯而已。

既然这背后之人是赵侯,郑显肃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阻止此事。

这就是郑显肃的行事准则,哪怕此事会严重影响她和她儿子赵寿的利益。

而郑显肃没有出面阻拦此事,那五女的串联,肯定非常成功。

很快,在一众宰执的带头支持下,朝廷解除了对皇子及宗室的限制,允许皇子丶宗室从政丶从军丶经商丶自由选择居住之地,同时,赵宋王朝正式推行功封及递降袭爵。

根据朝廷规定,皇子出阁之后,不会给予府邸,也不会给予封号丶官职和权力,更不会被授予土爵,而是会先被送入太学,成为太学生。

皇子匿名入太学后,便被纳入三舍法体系之中,与其他太学生一同遵循升舍规则,其爵位也与此深度绑定。

太学三舍分为外舍丶内舍丶上舍,皇子需从外舍起步。初入外舍时,皇子并无爵位,仅以太学生的身份求学。若能在外舍生年终考核中合格,升入内舍,便可获封「开国男」。

进入内舍后,皇子需再经两年研习与考核。若内舍终考合格,升入上舍,则可晋爵为「开国子」。

上舍为太学最高阶,皇子在上舍需修满三年,期间参与每月「私试」与每年「公试」。若上舍毕业考核列「上舍优等」者,则可直接晋爵「开国县公」,且有资格参与吏部铨选,进入仕途;

列「上舍中等」者,晋爵「开国侯」,可优先获得入馆阁修书或外放州县历练的机会;列「上舍下等」者,亦能晋爵「开国伯」,需继续在地方或中央机构见习,积累实务经验。

当然,这并不是皇子唯一的出路。

皇子也可以从军走武途,具体就是,需先匿名进入武学,与将土子弟一同从武学外舍生做起。

武学是李琳效仿太学创办的赵宋王朝的「皇甫军校」,也实行三舍制,但偏重实战。

外舍生需研习《武经总要》等兵书战策,进行沙盘推演,参与营阵操练。

皇子入武学后,与其他生员同吃同住,衣物兵器皆按军制发放,并无特例。

皇子若在外舍年终考校合格,便可升入内舍,同时获授「开国男」。

内舍研习侧重领兵之术,生员需每月随禁军参与野外驻训,模拟攻防战阵。

若皇子在内舍终考中合格,便可升为上合,获得「开国子」。

上舍为武学最高阶,皇子在上舍需修满三年,期间参与每月「私试」与每年「公试」。若上舍毕业考核列「上舍上等」者,则可直接晋爵「开国县公」,且有资格参与兵部铨选,进入前线;

列「上舍中等」者,晋爵「开国侯」,可优先获得边军历练的机会;列「上舍下等」者,亦能晋爵「开国伯」,需继续在武学学习,同时进入神机军实习,积累经验。

开国县公往上,还有开国郡公丶开国公丶郡公丶国公丶郡王丶嗣王丶王,总共十二个爵位等级而要想获得开国县公往上的爵位,那就得拿出来实实在在的政绩或者军功了。

总之,哪怕是皇子,要想获得爵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皇子中也肯定不乏那些文不成武不就的,这样的皇子就只能选择去经商了,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连个关内侯的爵位都得不到。

至于递降袭爵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父爵为王者,只有一子可袭嗣王;父爵为嗣王者,只有一子可袭郡王;郡王只有一子可袭国公,国公只有一子可袭开国公,开国公只有一子可袭郡公,郡公只有一子可袭开国郡公,开国郡公只有一子可袭开国县公,开国县公只有一子为开国侯,开国侯只有一子为开国伯,开国伯只有一子为开国子,开国子只有一子为开国男。若袭爵者自身无新的功绩,到开国男这一辈,其子便不再袭爵,需自谋生路一一或入太学丶武学从头挣起,或经商置业凭本事立足,与寻常士庶无异。

而若有多个儿子,除了袭爵之子,其他儿子若想获得爵位,也要入太学丶武学从头挣起。

不得不说,赵对自己的儿孙也真是够狠的。

这也可以说是,他们获得自由的代价。

见赵侯对自己的儿孙如此之狠,而且这功封和递降袭爵确实能解决问题,并且不会为赵宋王朝的财政带来太大的压力,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反对派,只能闭上他们的嘴,看着宗室崛起。

一切尘埃落定了之后,赵侯来到了坤宁宫。

晚上。

云散雨歇过后,赵侯从后面抱着郑显肃,两人沉默了许久。

「官家可直言相告,臣妾并非不知顾全大局之人。」郑显肃打破了沉默。

站在郑显肃的角度来看,这事赵侯确实做得有些不地道,也难怪好脾气的她也不禁有些怨言。

赵侯边揉捏着郑显肃的西柚丶边解释:「一来,兹事体大,不容有失,我只能先委屈你及太子;二来,此事对太子确有影响,若我事先与你说,你不阻止,将来何以面对太子;三来,若我当断不断,将来或将致使他等兄弟相残,我大宋动荡。故而我不得不为之。」

郑显肃明白,赵侯既是一位皇帝,也是一位父亲,站在赵候的角度上,他确实不能让自己的几百个儿子全都被囚禁起来,也不能让他们成为朝廷的负担,进而等新皇帝登基后「削藩」,以至于骨肉相残,而这次的机会又实在太难得,错过了,哪怕是赵侯可能都难以解除皇子身上的锁,所以赵模不能赌她深明大义。

郑显肃转过身来,看着赵侯,推心置腹地说:「此事虽有可能促成强王诞生,影响太子皇权,

可臣妾又岂能不知,此乃唯一解决之法,且臣妾对官家有信心,坚信官家必有后策,断不会教太子有后顾之忧,故官家若如实相告,臣妾必不教官家失望,还求官家今后对臣妾多些信心,臣妾只愿夫唱妇随,不愿你我夫妻心有隔。」

说到这里,郑显肃在赵候耳边,压低声音又说:「即便官家有一日废太子,臣妾也坚信官家必有考量,定会支持官家,若有违此誓,臣妾愿遭横事,恶病临身,死于非命!」

郑显肃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坚定与恳求,眼中闪烁着对赵侯深深的信赖与期盼。

赵候听言,不禁有些动容,他与郑显肃对视了许久,见郑显肃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就好像在说:「如果有朝一日非得让臣妾在官家及太子中间做个选择,臣妾一定选官家,请官家相信臣妾!」

读懂了郑显肃的心意,赵侯一把将郑显肃抱入怀中,向她保证:「只此一次,今后我绝不会再辜负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