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6章 赵俣有子初长成(2 / 2)

加入书签

金起白山,兵甲犀利,战无不胜,实乃虎狼之师。若其遣使通好,约共击辽,非慕我德义,乃欲借我之力分辽之地耳。观其行事,得一城则据一城,俘一民则役一民,贪戾之心,昭然若揭。若与之深结,助其灭辽,彼既灭辽,必转戈南向,狼子野心,不可不防也。

为今之计,上策有三:

固边为先。增戍河北丶河东丶云中丶宁夏诸路,缮修城垣,精练士卒,积粟备械,使北疆如铜墙铁壁。金见我有备,必不敢轻举妄动;辽见我势强,亦不敢慢待。

和辽以存其势。遣使赴辽,重申旧盟,虽不必倾力助战,可赠粮帛以缓其急,晓以「唇亡齿寒」之理,促其振作。辽存则金辽必定互耗,皆不能图我大宋,我得从容备战。

远金而不激其怒。金若再来约盟,可虚与委蛇,藉口「边备未整」丶「需议宗庙」,拖延时日,既不拒之过甚,亦不与之定约,以此逼辽主动还我燕地五州丶平滦营三州,坐收渔翁之利也。

接着,赵樘还很详细地介绍了东北这块宝地,重点说了其资源丰富,尤其是其黑土地,「一两土,二两油」,是最好的土地,比赵宋王朝的所有土地都好。

最后,赵樘以天下之患,最在「贪」与「忽」收尾。

他说:「贪辽地之虚名而联金,是招祸;忽金之威胁而疏备,是自毁。宋之利,在以静制动:守好自家门户,稳住将倾之辽,让金与辽相持不下。待其两败俱伤,或辽复振,或金内疲,我再相机而动,则退可保境安民丶永固太平,进取东北,建不世之功丶立万世之业也。」

看完赵樘的策论,赵俣心中顿时就浮现出张纯那张精致的脸蛋,心道:「肯定是被这娘们压中题了!」

赵樘就算再天才,也才十一岁,他是不可能凭自己的本事写出这样的策论的。

关键还是「赵樘」的见识,他竟然以近似睁眼的视角断定了金国会崛起,辽国有灭亡之势。

不能说,现在没有这样的苗头,但实际上,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国只丢了一个东京,还有四京,以及广袤的疆土和近千万人口及上百万军队,而金国,目前还是只占领了东北部分地区,哪怕他们收编了熟女真,实际上的人口也就几十万,可战之军不足十万。

从数字上来看,真的很难说,金国一定能蛇吞象灭掉辽国。

这可能也是一众考官只给了赵樘一个探花的原因,不然,就凭他对东北如数家珍,以及他这篇明显有人「代笔」的策论,只怕就是点为状元,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张纯为什麽能押中考题?

这太简单了。

张纯可是赵俣的心腹智囊,赵俣经常跟张纯聊时政,让张纯出谋划策。

前几天,赵俣可是刚跟张纯聊过完颜阿骨打遣使来求册封一事。

当时,张纯可没说多少。

赵俣心想,『原来是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她儿子,这娘们开始跟我玩心眼了啊。』

赵俣放下赵樘的策论,都没提他的名字,更没给他任何评价。

下面的考官见此,也不敢发问,只能等着赵俣接着往下看。

第四名是赵佶。

赵佶的文采与莫俦不相伯仲,观点也相同,也就是说,赵佶也主张联金灭辽收复燕地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完成大一统。

只不过,赵佶的文采是好,但因为他对辽丶金都不太了解,使得他的策略有点假大空。

这可能是他只排在第四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一众考官看到的是墨卷,没有看到赵佶的瘦金体,不然,就是看赵佶的这手绝妙的字,都有可能点他当状元。

赵寿和赵楷的策论名次就比较靠后了,几乎是垫底了。

这也能看出,这两个小家伙还是欠不少火候。

简单来说,赵寿的观点跟陈桷有点像,趋于保守,主张静观其变,他的文章写得也不错。

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少年来说,赵寿表现的很好了。

赵俣心想,『皇后多年来的努力教导没有白费。』

而赵楷的观点则是跟莫俦和赵佶相同,也就是,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地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先完成大一统。

赵楷的策论中,有一股少年人该有的锐意进取,他的文章写得也很不错。

看得出来,王懿肃在赵楷身上也没少下功夫。

赵俣心想,『这孩子观点虽然有问题,但他在这个年纪,就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难能可贵了。』

赵俣特意抽出几天时间,把这七百来篇策论全都看了个遍,然后才亲自给这届的进士定下了排名……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