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海上对抗之始(2 / 2)
这证明了我们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对超导材料的工程学掌控,这不仅是航天的进步,更是未来超导晶片和可控核聚变等领域的技术基石。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超低成本地月运输的经济模型,电磁轨道发射成功,意味着未来从月球运送氦-3丶稀土等战略资源的成本,将只剩下前期的基建投入。
第三,月球,正在从一个科研前哨,变成一个拥有无限价值的商业蓝海,所以我们能看到A股市场上稀土企业的股价在跌。」
来自复旦的沈教授则毫不掩饰其战略意图:「这个蓝海,同样也是未来的战略高地。
我们今天能把100公斤的包裹送回来,明天就能把吨级的丶功能更复杂的包裹送回来。
谁掌握了这条廉价的地月航线,谁就掌握了未来50年的国家安全主动权。」
下午两点五十分,东京地下掩体内,气氛压抑到极点。
巨大的屏幕墙上,分割着十几个实时画面,所有画面都给到了那片国际水域。
「秋津洲号报告,已抵达预定回收区边缘15海里处,正在使用光学设备进行观察。」一名联络官报告道。
「华国方面反应?」
「有,他们派出了护航编队中的南通号正在向秋津洲号接近,距离8海里,用国际频道发出警告,要求我方船只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干扰在国际水域的正常科研活动。」
「这是标准的拦截和监视程序。」
巨大的屏幕墙上,最中央的画面,是由部署在那国岛上的J/FPS-5远程预警雷达提供的轨迹模拟图。
一个微小的光点,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深空坠向地球。
「目标轨迹稳定,完全在我们两天前测算的模型之内。」一名统合幕僚监部的情报官报告,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解,「奇怪的是,它几乎没有进行轨道修正,似乎完全依赖初始弹射时的精度。」
现场除了官僚外,还有一些从JAXA紧急请来的专家,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轨道动力学专家,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诸位,」专家脸上写满了费解,「这不可能。
从月球发射物体返回地球,需要考虑地球丶月球丶太阳三者的引力交互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三体问题。
再加上太阳风丶重力梯度等一系列的参数,都在动态变化。
其初始发射的窗口和角度计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几位。
我们都知道,华国的BY-2搭载的新型霍尔推进器,使其具备了充足的中途修正能力。
在过去的48小时里,它也确实进行了四次轨道修正,」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但请注意,最后一次修正,是在12小时前丶距离地球超过15万公里的深空完成的。
从那时起,它就进入了无动力滑翔阶段。」
一旁的上位者问道:「也就是说,最后的这15万公里,决定了它最终的精度?」
「完全正确。」该专家非常严肃,「在最后的这段航程中,它将完全依靠自身的导航系统来计算再入点。
任何微小的误差,无论是来自自身陀螺仪的漂移,还是计算中的引力场模型不完美都会在再入大气层时被急剧放大。
按照我们最好的模型推算,即便有霍尔推进器的前期修正,它最终的落点误差范围也应该在一个直径50公里的圆圈内。
但华国的误差好像远远小于50公里。」
他指向屏幕中央那个由华国海事局划定的丶长90公里丶宽50公里的回收框。
「他们公布的这个回收区,本身就是一次技术炫耀。而现在它正冲着这个框的正中心飞去。
这意味着,它的导航系统,它的自主定位和轨道解算能力,达到了一种我们此前认为在理论上才可能实现的精度。
我们最好是能够把华国舰队逼退,把BY-2带回来,它非常有研究价值!我们需要搞清楚华国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我很怀疑,他们在某些技术上又实现了突破。」
「什麽技术?」
JAXA的专家说:「量子陀螺仪。」
他接着解释道:「陀螺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或维持方向和角速度的装置。
简单来说,它告诉一个物体它是否在旋转丶向哪个方向转丶转了多快。
它是所有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
惯性导航的优点是不需要接收外部信号(如GPS),因此无法被干扰。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漂移。
传统陀螺仪,无论是机械式的还是光学式的,都存在微小的丶无法避免的制造瑕疵和环境干扰。
这些微小的测量误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里行走,在这个过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走直线。
那麽我们每一步都可能有一个微小的角度偏差,一开始不明显,但走上一公里后,你累积的误差可能会让你偏离目标几百米。
这就是漂移。
对于潜艇丶洲际飞弹或深空探测器来说,长时间的漂移累积,将导致其对自己位置的判断出现巨大的丶甚至是致命的偏差。
所以这些都要靠卫星来对他们的位置进行校准。
量子陀螺仪,更准确地应称为冷原子干涉陀螺仪,它的出现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漂移问题。
它不再依赖宏观的机械旋转或光路,而是利用了量子力学中两个最奇妙的原理: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干涉。
具体设计思路我就不在这里做过多赘述,博世是这方面最积极的推动方,它一旦出现,将会是游戏规则改变者。
它相比传统光学陀螺仪,有三大革命性优势:无与伦比的灵敏度丶近乎为零的漂移和完全自主与绝对抗干扰。
正因为其极低的漂移,它构成了完美的惯性导航系统。
如果华国拥有这项技术,那麽他们的飞行器或武器,可以在完全不依赖北斗卫星导航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丶长距离的精确制导。
任何针对卫星的干扰丶致盲丶甚至摧毁,都对这种自主导航方式完全无效。
一个国家如果率先实现了小型化丶实用化的量子陀螺仪,就等于拥有了一把无法被干扰丶绝对精准的宇宙之尺,可以丈量全球。
它的飞弹,将可以在任何电磁环境下,精准命中任何目标。
它的潜艇,将可以真正成为无法被追踪的深海幽灵。
它的深空探测器,将可以自主规划前往火星甚至更远星系的航线。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进步,而是导航技术从依赖外部信标的时代,向依赖物理法则的时代的根本性改变。
这将从根本上改写太空探索的规则,或者还有其他。
而过去根据博世高管对外的公开声明,他们最快也需要五到十年时间,这还有可能像是可控核聚变那样永远的五到十年。
我很怀疑华国是实现了量子陀螺仪,所以他们才会在登月和返回月球的精度能够如此之高。」
华国舰长李峥上校透过舰桥巨大的舷窗,凝视着15海里外的白色船影,更高更远的天空中,他知道,至少有一架P-3C和一架P-8A正在用它们的电子眼,注视着这里的一举一动。
但他毫不在意。
今天,这片深蓝海域,他们不是偷偷摸摸的闯入者,而是光明正大的主人。
「报告!BY-已进入主伞开伞阶段,高度3000米,下降速度稳定!」来自文昌控中心的声音传来。
「命令各单位,进入一级回收准备。」李峥声音平静,「命令海雕一号丶海雕二号,按预定方案起飞。」
甲板上,两架通用直升机早已蓄势待发。
随着指令下达,旋翼卷起巨大的气流,两架直升机拔地而起,朝着返回舱的理论落点飞去。
下午3:52,,返回舱在三顶巨大的橙白相间主降落伞的牵引下,如同凯旋的星际探险家,稳稳地溅落在海面上。
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飞控中心传来的最终落点数据,让整个舰桥响起了一阵压抑的丶充满自豪的赞叹声。
「最终落点偏差485米。」
李峥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知道,这个数字所蕴含的力量。
这是写给全世界看的实力证明。
直播镜头下,全世界的观众,都见证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远海回收作业。
直升机抵达返回舱上空,呈「品」字形悬停警戒。
其中一架直升机的舱门打开,四名身手矫健的海军蛙人,如同离弦之箭,顺着速降绳索滑入海中,迅速向返回舱游去。
下午三时五十八分,蛙人们熟练地为返回舱安装了海上定位信标和大型充气浮囊,确保其在风浪中的绝对稳定。
随后,他们挂上了高强度拖曳缆。整个过程不到四分钟,动作精准,配合默契,显然经过了无数次的演练。
四点出头,远洋救助打捞船长庚星号巨大的船身,缓缓驶来。
它没有像传统打捞船那样靠近目标,而是在百米外停下。
船尾,一个巨大的A型起重架缓缓抬起,上面挂载着一个半潜式的无人智能回收网。
四点十二分,在蛙人的引导下,返回舱被平稳地拖曳至回收网内并固定。
随后,长庚星号的船员启动回收程序,整个回收网连同返回舱一起,被平稳地缓缓地提升出水面,沥乾海水后,安放在甲板中央一个特制的缓冲支架上。
四时二十分,早已等候在甲板上的航天技术人员,穿着白色的无尘工作服,一拥而上,开始对返回舱进行状态检查丶数据记录和安全固定。
整个回收过程,持续了不到三十分钟。
全程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没有一丝慌乱,没有一次失误。
它不像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海上救援,更像一场在自家工厂流水线上丶对一个工业制成品进行的标准化作业。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