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3(1 / 2)
的学生宋叙?
丁景焕积极出谋划策:“是啊,文尚书那老狐狸在背后搞事,娘娘就拉拢宋叙,断他一臂。”
霍翎笑了一下:“他姓宋,是哪个宋?”
丁景焕道:“衡阳宋。”
霍翎微微蹙眉。
如果宋叙只是文盛安的弟子,那她不介意重用宋叙,但如果宋叙既是文盛安的弟子,又出生衡阳宋氏这样的大世家,那就不值得她花大力气拉拢栽培了。
因为世家培养出来的子弟,会效忠她,听从她的调令,却很难完全为她所用。
丁景焕扫了眼霍翎的神色,似乎是猜出了她的顾虑,连忙道:“娘娘可以先听一听宋叙的来历。”
有的时候,宗族可以为族人提供庇护。
但有的时候,宗族就是迫害族人最厉害的地方。
宋叙的父亲出身旁支,却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出仕做官,与宋叙的母亲是青梅竹马。两人婚后多年才有了宋叙这么一个孩子,但在宋叙三岁那年,宋父意外身亡,只留下宋母和宋叙。
按理来说,有宋父留下的积蓄,还有宋母的嫁妆,足够让宋母和宋叙过上好日子了。
可宋氏族长的亲弟弟盯上了宋父留下的家产,又觊觎宋母的美貌,在背地里闹出了不少事情。宋母一开始不愿意离开住了多年的家,最后实在是不堪其扰,选择搬得远远的。但只要没出衡阳,没出宋家的势力范围,就很难完全安宁。
至于宋母为什么没搬离衡阳。
衡阳就是她的老家,在这个时代,一个女子带着幼子背井离乡,也不是什么容易事。
丁景焕说到这儿还有些唏嘘:“宋叙出身衡阳宋氏,但他小的时候,不仅没有受过太多家族的惠恩,还遭受了家族的压迫,一直到他逐渐展露才华,他和宋婶的处境才有所好转。在他被文尚书收为学生后,宋家那些人还来向他示好,想跟他和解,不过没两年宋婶就病逝了,这仇怨是再也化不开了。”
霍翎问:“我记得你是衡阳人,你和他是怎么认识的。”
丁景焕道:“我和他在同一所私塾里念书。说起来,当初我能进都察院,还要多亏了他给文尚书写信,不然我也没什么好门路。”
霍翎没想到里面还有这种渊源,不过转念一想,也不算意外。
这年头,没有一个好的门路,是很难入仕为官的。
就算能入仕,也很难进入都察院这种好衙门。
“你如此费力举荐他,想来是觉得他很有可能倒向我。你的依据是什么。”
丁景焕坐得更直了些,稍稍打了腹稿,才开口道:“宋叙和文尚书不是一路人。
“宋叙想要限制外戚的权势,提出的主意是举荐承恩公为兵部尚书。这是一个你好我也好的主意,至少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但换做是文尚书自己来出主意,他肯定会直接出手打压,因为他会觉得举荐承恩公为兵部尚书是抬举了承恩公。
“我那天旁敲侧击了下宋叙对娘娘的看法。在他看来,娘娘与陛下是亲生母子,陛下年幼,未免主少国疑朝廷动荡,应该想办法巩固娘娘的权势和威望,让国朝可以平稳过渡。”
还有一件事情丁景焕没有明说,不过他觉得娘娘应该能想到。
那就是娘娘的处境,与宋母当年颇有些相似之处。
宋叙对母亲感情极深,这种感情,会让他潜意识偏向娘娘和陛下。
霍翎沉吟片刻,道:“你安排一下,我要见一见他。”
……
宋叙站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打算趁着这会儿有空,好好整理一下自己过去几个月游历的见闻。
丁景焕大摇大摆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两盒糕点。
宋叙写完最后几个字,将毛笔放回笔架上,视线落在丁景焕手里那两盒包装精致的糕点上:“真是稀奇。几年不见,你登门见我时,居然都学会提着礼物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