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奎宁,红薯和玻璃(2 / 2)
沿海文明使用玻璃,就和发源于大陆的中华文明使用陶瓷一样,都是对盛器的需求,发展出来的科技。
东方选择了陶瓷后,就没有继续在玻璃上点科技树。
历史发展就是这样的偶然,陶瓷器在各方面都碾压玻璃制品,以至于在几千年的古文明时代,中华文明都在出口陶瓷,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可偏偏西方在这个时代点出了透明玻璃的科技。
透明玻璃是光学的基础,现在京师制作的望远镜,都是用天然水晶打磨的,天然水晶的价值太高,光学仪器的价格居高不下。
可以量产的透明玻璃就便宜多了,透明玻璃带动了光学发展,也带动了天文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苏泽暗道,自己怎麽把穿越者必备的技能忘了。
制作玻璃的工艺其实不复杂。
苏泽看向朱翊钧说道:
「殿下,您麾下有没有陶瓷工坊?」
朱翊钧连忙说道:
「有的有的,城外就有一家倒闭的官窑厂。」
「那就给臣几天时间,臣也能做出这样的镜子出来。」
——
制作镜子的工艺确实不复杂,苏泽指挥城外的官窑厂,很快就造出了玻璃。
再将液态的玻璃放在加热的铜板上,用滚筒压平,苏泽就顺利的制作出了平板玻璃。
最后使用锡汞齐,也就是锡和汞的混合物,只不过这东西有毒,苏泽小心翼翼的指挥工匠完成了最后的镀层工作,制作出一面等身高的长镜。
官窑厂的工匠们看着苏泽如此轻松的制作出这麽明亮的镜子,都快要跪下来膜拜苏泽。
但是苏泽却一点都不高兴不起来。
最⊥新⊥小⊥说⊥在⊥⊥⊥首⊥发!
镜子制作的工艺没什麽技术含量,威尼斯人是靠着垄断才保密了一百多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也迅速被各国公关突破。
锡汞齐也不算是什麽复杂化合物,大明皇帝热衷炼丹,对水银性质可以说是很了解,苏泽找了一个宫里的方士,就弄出了锡汞齐来。
真正制约大规模生产的,是硷。
以前苏泽看一本小说,说酸硷是近代工业的基石,现在他才明白这句话的份量。
就拿现在东宫的产业来说,制作肥皂需要硷,漂白羊毛需要硷,而制作玻璃也需要添加硷来降低熔点。
但是古法制硷的来源就是草木灰,也就是生物硷,如今京师周围的草木灰都被东宫的商铺收光了。
如果再加上玻璃产业,沿海地区的精制食盐的制盐所也需要硷,生物硷的产量,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产业的因素。
可工业制硷,苏泽也不会啊!
苏泽对制硷法的认识,也就是课本上的侯德榜制硷法,可那是近现代的技术了,大明现在肯定是弄不出来的。
最早的工业制硷,则是诞生于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好像也是因为欧洲战争让英国封锁了法国进口生物硷,被逼之下法国人才发明了工业制硷法。
但是拿破仑要等一百八十年后才会出生,苏泽只能指望自己了。
算了,看来还是要靠群众的智慧了。
看着刚刚制造出来的玻璃,苏泽想到最近有些消沉的实学。
看来是时候给实学添砖加瓦了。
——
十一月十四日,昨日下了一天的秋雨,今天天气更冷了。
高拱迈过皇宫大门,走在潮湿的宫廷道路上,身上带着暖意。
以往这个时候是朝臣最难熬的时候,还没冷到穿毡衣的时候,但是单衣又冷,秋风冷飕飕的钻入脖子里。
今天高拱的官服下,是他老妻亲手织成的毛衣。
上个月的时候,苏泽的妻子赵令娴来府上问安,带着高拱府上都在家织毛衣。
刚开始的时候高拱还开口嘲笑老妻笨手笨脚,但是今天穿上毛衣后就觉得身子暖暖的。
等到高拱来到内阁,内阁已经燃起了碳炉,高拱更是觉得暖和了,他宽了宽官袍,在自己的座位坐下。
经过内阁四位阁老的奋斗,总算是将近日积压的公文处理完毕了。
新任通政使杨思忠是个勤奋的人,他都会早早送来奏疏。
高拱翻开了他桌子上的奏疏。
第一份是礼部侍郎殷士儋的奏疏。
朝廷非常重视这次的吏科试,所以由殷士儋亲自主持,吏科试已经确定在十一月上旬举行,报名和确认工作已经完成。
殷士儋上疏,是因为这次吏科试报名的山东籍读书人太多,他担忧会引起顺天府地方的非议。
高拱想了想,还是写下了票拟意见,反对殷士儋的上疏。
朝廷说了第一届吏科试不限制户籍,顺天府的读书人自己不报名,就不能怪山东读书人来报名了。
第二份奏疏也是礼部的,王世贞已经用快马送回了和谈的结果,皇帝和阁部已经同意了封贡,皇帝已经下旨由礼部制造敕封用的金印。
这份礼部奏疏就是汇报金印金册都已经照朝鲜例制作完毕。
高拱满意的点头,俺答能顺利封贡,大明北疆就能迎来和平。
高拱票拟了自己的意见,建议皇帝给王世贞加封贡使,将金印金册快马送到草原去,在年前就完成封贡的仪式。
这麽看来,王世贞年后回来,就要入阁了。
只能说官运这东西,确实是说不清道不明。
王世贞丁忧结束才半年多,出使了两次草原,就飞速入阁了。
主要还是封贡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而且王世贞两次出使都可圈可点,扬了大明的国威,皇帝也对他很满意。
高拱倒是不担心王世贞入阁,按照如今内阁的分工,王世贞大概还是要继续做藩属朝贡的事务。
这本来就不是高拱的势力范围,应该头疼的是兼管礼部的赵贞吉。
其实赵贞吉估计也不头疼,赵阁老除了对泰州心学上心之外,更关注军务,礼部这烂摊子他早就不想管了。
只不过王世贞入阁,会不会打破现有的内阁平衡,这就是高拱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这时候,中书舍人刘珺走入内阁,他见到高拱后向他行礼。
看着刘珺捧着一迭报纸,高拱问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出了吗?」
刘珺连忙将一份《乐府新报》抽出来递给高拱。
高拱翻开报纸,果然在第五版格物致知上看到了苏泽的文章。
这就是苏泽所说的,给实学的惊喜吗?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