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6章 通政司怪谈其五(1 / 2)

加入书签

第306章 通政司怪谈其五

张居正要将奏疏给张敬修看,苏泽倒是不奇怪。

很多官员在会客的时候都会带上幕僚,而外面的人总不如家里人可靠,让儿子当幕僚也是正常的操作。

例如严世蕃,早些就是给严嵩当幕僚,也因为这个身份,才被严党称之为小阁老。

张敬修也是举人,做幕僚也合格了。

但是苏泽也知道,张居正没有让幕僚负责政事的习惯。

那让张敬修看奏疏,就是为了锻炼儿子了。

张敬修小心的接过苏泽的奏疏,然后认真看起来。

前些日子张敬修也写过奏疏,一边看苏泽的奏疏他一边和自己写的奏疏对比,更是觉得苏泽的奏疏立意深远,比自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也难怪他如此年纪,就能和自己父亲参议国政。

看完奏疏,张敬修觉得奏疏所奏没有问题,他更疑惑父亲和苏泽刚才的对话。

张居正接着说道:

「如果子霖上此奏疏,本官是要反对的。」

苏泽说道:

「张阁老,下官前来,就是想请教你,修改奏疏的内容。」

「发行公股的权利,确实容易滥用,理应交给户部管理。」

「下官想,日后凡官民两用的事项,如果要发行公股,就必须要经由户部发行,发行所得收入也由户部专司管理。」

「工程拨付交给户部,审计交由六科,地方官府不经朝廷允许,不得擅自发债。」

「此外出售公股也应该交给专门的机构,不得任由官府强征,下官认为可以由大宗交易市场代售。」

「张阁老以为如何?」

张居正听完了苏泽的修改方案,思考了一会儿说道:

「若开此先河,朝廷岂不是要举债度日?」

苏泽知道张居正其实是财政保守主义者。

财政保守指的是财政政策的保守。

历代进行变法的名臣,其实对待财政都是非常保守的,他们所进行的财政改革,其实也是为了财政更加健康。

苏泽举债的事情,张居正从心底就不赞同。

苏泽对着张居正说道:

「张阁老,您所执掌的户部,犹如家族里掌家的,最是不容易。」

这句话算是拍了一下马屁,苏泽又说道:

「寻常人家,手头上也有吃紧的时候,借钱渡过难关,等日后有钱了再还,也是正常的事情。」

张居正却说道:

「家中所有,讲究量入为出,既然手上没有馀钱,那就不应该花钱。」

苏泽又说道:

「张阁老此言差矣,奢靡用度要量入为出,但是家中若有急事,总有额外开支。」

「家有家事,国有国事,国家遇到战乱灾害,难道也要量入为出吗?」

张居正说道:

「这就是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因,国有馀粮,就是用来应对这些事情,家中自然也应该有馀财,应对非常之支。」

「再说了,修造铁路,本官也没看出来是必要之支。」

苏泽又说道:

「张阁老,修建铁路也非享乐,铁路乃是利国利民之事,又能盘活京师的产能,自然是紧迫的事情。」

显然这个理由还是不能说服张居正,张居正继续说道:

「子霖,工部明年没有修铁路的预算,等河工修完总能有,而且修造河工本身也是你所倡导的,何必操之过急?」

看到这些理由都无法说服,苏泽又说道:

「张阁老,并非下官操之过急,而是时不我予。」

「您可知道江南的情况?」

「下官故乡苏州府,自苏某出生以来就是天下繁盛之地,开放海贸后,张阁老执掌户部,应该知道多少白银流入江南。」

「如今北方尚能通过钢铁玻璃等产业,压制南方,如果等南方也追赶上来,张阁老要如何平衡?」

这下子张居正的脸色凝重起来。

他想了想说道:

「子霖先将奏疏留下吧,本官再想一想。」

苏泽将奏疏留在张居正府里,直接就离开了张府。

等苏泽走后,张居正看向儿子。

张敬修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听懂,但是等到父亲和苏泽后面谈的内容,他就完全听不懂了。

「你有什麽想法?」

张敬修躬身说道:

「父亲,儿子是支持苏翰林修造铁路的提议的。」

「为什麽?」

「如果是别人说要修建铁路,儿子大概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苏翰林既然说了,那应该就能成事。」

张居正不置可否,这也不怪自己儿子有这个想法,京师很多官员百姓都这麽想。

苏泽和大明以往的清流都不同。

苏泽的这种「威信」,是通过一次一次做事形成的,每一次苏泽提出的事情都能办好,人们自然就会更加信任他。

这种通过做事建立起来的名望,和以往清流通过嘴炮文章建立的威望自然不同。

张居正又问道:

「那为父反对的理由,你也清楚?」

张敬修点头。

张居正又说道:

「那苏子霖最后那段话,你怎麽看?」

张敬修老实说道:「儿子没听懂。」

张居正反而满意的点头说道:

「苏子霖看得远,你跟不上是正常的。」

张敬修鼓起勇气问道:

「儿子不明白,修铁路和江南有什麽关系?」

张居正站起来说道:

「修铁路这件事,本身和江南没有关系,但是苏子霖说京师产业发展,和江南有关系。」

「产业发展这件事,是一步快步步快。」

「为父执掌户部,今年京畿山西山东地区,加上商税的赋税第一次超过了江南五府。」

「这是我大明财政的一个隐疾,财政过于依赖东南,各地发展不均。」

张敬修问道:

「这有什麽问题吗?」

张居正说道:

「平常时,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税赋过于倚仗东南,就会头重脚轻,财政上也会束手束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