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制度问题!(1 / 2)
第333章 制度问题!
四月二十二日。
自从沈一贯随着王世贞去往朝鲜后,报馆冷清了不少。
就连罗万化都不适应这种冷清。
好在还有报馆的事情要忙,罗万化日子还算充实。
反观苏泽,自从入春以后,他越发懒散起来,除了去东宫之外,就窝在报馆里摸鱼。
其实也不是苏泽要偷懒,而是现在朝堂运行平稳,实在没什麽需要他插手的地方。
高拱升任首辅后,群臣担忧的内阁之争并没有出现。
首先是高拱显示出了首辅的风范,性格收敛了一些,也没有肆意侵夺其他阁臣的职权。
张居正也一改原来的强势,在内阁也保持低调,刻意避开了和高拱的冲突,专心经营户部的事务。
赵贞吉也有事情要忙,京师新军也拿到了预算,赵贞吉终于可以建立新军了!
嘉靖朝的时候,赵贞吉就想要改革京营,但那时候时机不成熟,皇帝和大臣也都不支持。
如今终于熬到了机会,赵贞吉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上面。
唯一的问题,就是赵贞吉和兵部尚书曹邦辅在京营改革上发生了冲突。
曹邦辅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但是赵贞吉的官大一级,经常去兵部亲自坐镇督办,曹邦辅也只能忍着。
工部也拿到了一笔启动资金,两大项目开始先期的工作。
梳理黄河水道,工部侍郎潘季驯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方案。
方法其实也简单,就是在关键位置上加强水流速度,让水流将河床中的黄沙冲出来。
另外一名工部侍郎王之桓,则负责苏北灌溉总渠的挖掘工作,给黄河打通另外一个出海口。
这两个项目要在冬季枯水期动工,工部几乎将全部预算都砸了进去,专务阁老雷礼负责协调其他衙门和地方官府,每日也有处理不完的公务。
而教育专务大臣,新入阁的殷士儋也十分忙碌。
两省一府筹办小学,武监预科和水师学堂,这些事情都归属他这个教育专务大臣。
一条条政令发下去,殷士儋才发现苏泽这个三级学堂的体系是多麽宏大。
这提供了从开蒙到成材的全套培养体系,各个阶段的考核规则要制定,小学,预科的教材要审定,教师要培养。
殷士儋成了内阁之中最忙的阁老,整天不是在去礼部的路上,就是去国子监的路上。
这些大事,自然有阁老们去忙,而这麽几位阁老在位,六部九卿衙门也不敢摸鱼,整个京师各大衙门都飞快运转了起来。
太子则对倭国产生了兴趣,他让国舅李文全在澎湖搜集倭国的消息。
这些商人的消息乱七八糟,很多消息互相矛盾。
但是太子对比乐此不疲,在明伦堂挂着一副倭国地图,然后根据这些情报,分析倭国的战局。
对此苏泽爱莫能助,他对于倭国所谓战国时代的记忆有限,就是用【记忆香囊】也回忆不起来多少有用的信息。
苏泽也就知道,织田信长会击败各路诸侯,成为倭国霸主。
但是织田信长会死在本能寺,最后织田家会落在他的家臣手里。
苏泽提醒太子多关注织田信长的消息,就由着小胖钧折腾去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旦沉迷就会十分专注,这麽一来,苏泽确实没事做了。
看到苏泽懒散的样子,罗万化实在是忍不住了,他说道:
「子霖兄没事要忙吗?我手里有个案件,你要不要看一看?」
罗万化上次的调查文章,草菅人命的房山县令被罢官治罪,无良矿主也被斩首。
这场胜利让罗万化办报热情更高,拉着编辑部寻找下一个爆炸新闻的选题。
但是这次罗万化十分的谨慎。
吃过一次亏,罗万化也明白一个道理,既然要做揭露真相的报纸,那就要比敌人更厉害,要一下子把对方捶死,不能给对方翻身的机会。
所以罗万化要求报导一定要深入,报导一定要严谨。
而且上次打响名气后,编辑部也接到了大量的来信,提供新闻线索。
「这事情还和子霖兄有关,是新式土楼的事情。」
「新式土楼,是建造质量问题吗?」
罗万化摇头说道:「土楼的质量很好,京师官员都很喜欢,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弊案。」
「弊案?」
这下子苏泽都震惊了。
上次休沐日的时候,苏泽还和工部主事万敬,随着水泥的供应增长,土楼已经交付了十座。
苏泽本来很高兴,但是没想到才十座土楼,就已经发生弊案了?
罗万化说道:「子霖兄建造土楼,本来是为了京师贫困官员,能用低廉的价格租到合适的房子,免于奔波之苦。」
「但是这新式土楼建造的太高了,一些家境不错的官员也申请新式土楼,甚至有一个工部官员,都已经在京师购房了,还占了一套土楼的房间,平日里都不常住,仅仅用于短憩。」
苏泽也是无语,但是这似乎古今中外都数见不鲜。
总有这样的人,抱着「有权不用王八蛋」的想法,尽一切可能多吃多占。
苏泽想着自己这些日子也闲着无聊,也起了静极思动的心思,于是说道:
「那一甫兄就把这个新闻交给我吧,我去新式土楼那边看看。」
「那就多谢子霖兄了。」
等苏泽来到工部,直接找到了负责营造新式土楼的营缮司。
营缮司的主司是苏泽的好友傅顺。
苏泽本来以为傅顺不在工部,因为他听万敬说,傅顺正在忙着房山到京师的铁路工作。
可没想到,傅顺竟然在部里,一见到苏泽,傅顺就大倒苦水。
京师这条铁路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最大的难度就是途经道路的土地产权问题。
没办法,能在京畿拥有土地的,自然是非富即贵。
要修铁路,那就要征地,征地就是修铁路第一等麻烦的事情。
铁路虽然不长,但是如果全部按照地主的要价来补偿,铁路预算怕是翻上几倍都不够。
更重要的是,这条铁路是示范性的,如果征地价格高成为定例,那以后再修铁路,成本就太吓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