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童工问题(1 / 2)
第427章 童工问题
京师的报纸头条,都被两支远洋探索舰队的消息占据。
苏泽曾经在《乐府新报》上用过很多篇幅,来介绍遥远的南州。
人类对于不曾见过的地方都是充满遐想的,大明的百姓也对这隔着茫茫海疆,富藏了金银的神秘土地充满了遐想。
不过苏泽其实更关心的是北美洲。
相比覆盖了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北美洲才是真正的宝地。
欧洲移民北美的历史,差不多要在十七世纪初,也就是公元1600年。
而如今是隆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这个时候的北美洲大片土地都是无主的荒地。
殖拓北美可要比殖拓南美的成本低多了,而且北美的资源也要丰富多了。
单论一点,北美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就是南美洲不能比的。
苏泽在原时空看过一篇文章,南美洲虽然也建立了文明,却始终没有进步,停留在石器和青铜时代,主要原因就是南美洲缺乏铁。
也不是说南美洲没有铁矿,而是南美洲的铁矿都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开采难度很大。
所以在西班牙人踏上南美洲土地的时候,一些部落的武器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这也让西班牙人开创了殖民史上的奇迹,用少数军队就摧毁了庞大的南美洲土着国度。
北美洲就不一样了,木材丶铁矿丶煤矿,以及石油,这些东西北美洲都有丰富的储量,而且很多矿藏都很容易开采。
北美的土地肥沃,开垦难度也要远低于南美的热带雨林,还没有那麽多危险的生物和传染病。
提前开启美洲开拓,在西海岸建立大明的定居点。
这是苏泽的美洲攻略。
当然,这已经是比较远的计划了。
目前还是要先发展远洋技术,现实又不是游戏,生产个移民过去就能增加人口的,只有让远洋航行的危险性降低,让百姓看到移民的收益,才能吸引更多的移民。
别的不说,澎湖就是一个好例子。
苏泽的弟子,举人张纯就任澎湖提学,他前几天通过胖鸽子寄回来的信中,就写了澎湖的移民潮。
澎湖吸引的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澎湖和福建一海相隔,气候和环境都差不多。
但是福建人多地少,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从宋代开始,福建土地和人口矛盾就十分尖锐,当地甚至有溺婴的陋习。
所谓溺婴,就是将养不活的孩子溺死,南宋时期朱熹在福建担任县令的时候,就写过《戒杀子文》来劝阻当地百姓不要溺婴。
但是仅仅靠劝谏百姓是没用的,福建的人地矛盾才是无法解决的死结。
所以比起其他地区,福建比起其他地区更有移民传统。
比如下南洋的主力就是福建人。
李文全在澎湖的种植园取得了丰厚的利益。
当年追随李文全前往澎湖殖拓的种植园主,摇生一变成了倭银公司的股东(澎湖殖拓团集体入股倭银公司),这些种植园主拥有大片土地,还兴办了蔗糖和蔗酒工厂。
这些衣锦还乡的福建老乡,引发了更大的移民浪潮。
除了台北丶台南等几个早期移民城市,更多的市镇被开拓出来,澎湖整个岛上的移民已经超过了十万户。
当张纯信中列出这个数据的时候,苏泽都吃了一惊。
要知道十万户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了,要知道明初的几次移民潮,虽然总移民人数达到了百万,但那时候是王朝刚刚成立,在组织能力最强的时候组织的官方移民活动。
就是这样,一次移民的规模也很少超过十万户的,这倒不是朱元璋不想,而是这样规模的移民需要官府海量的工作支持,要不然移民就要变成流民叛军了。
而这一次福建前往澎湖的移民,则都是自备乾粮的自发移民。
澎湖官府要做的,就是登记户口分发土地就行了。
张纯在信中,也分析了福建移民浪潮的原因。
福建人地矛盾是主要原因,东南倭乱以后,福建人口恢复,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虽然有苏泽推广的土豆红薯等可以在山地种植的农作物,但是开垦山田的成本也很大,还不如来澎湖垦荒。
其次就是福建的特点。
福建地区宗族势力比较庞大,有人在澎湖殖拓获利之后,就会吸引整个宗族都来澎湖殖拓。
而先来殖拓的宗族成员,也会给新来的族人提供支持,甚至还有以宗族为单位集体殖拓的。
当然,这种现象地方官府还是很忌讳的,在授田的时候,也会尽量将同宗拆分,不让一个宗族聚集在一个村子里,安排几个姓氏在一个村子。
但是这种宗族联系,还是让澎湖殖拓呈现了滚雪球发展的趋势。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澎湖的条件确实好。
在苏泽初步解决了瘴气问题后,加上卫生知识的普及,殖拓的病亡率大大降低。
人们开始发现,澎湖这地方还真是宝岛。
航运的优势就不说了,澎湖是下南洋的第一站,拥有大量优良的港口。
整个岛屿中央高山,但是沿海都是平原。
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丶甘蔗,低矮山丘可以种植茶树,还有黑潮带来的丰厚渔业资源。
按照张纯的说法,新移民仅仅靠着渔业资源,都可以养活自己,这就是其他地方移民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澎湖也不是全无坏处。
频繁的台风,山地泥石流灾害,也是澎湖移民遇到的最大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福建也有啊。
对于福建移民来说,来澎湖是博一个富贵,成功就是衣锦还乡带更多老乡来移民,失败了就埋骨他乡好了,反正留在福建说不定早晚也要饿死。
而福建人,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张纯说,澎湖已经提请开徵商税,然后请求朝廷开办小学了。
张纯这个澎湖提学,一下子就重要起来。
今年台风季之前,张纯就跑遍了澎湖所有的市镇,规划好了小学的选址,准备开设学校培养教师。
苏泽看完了张纯的信,也是十分的欣慰。
当年他推荐张纯去担任澎湖提学,就是看中了澎湖的发展潜力。
如今看来,澎湖甚至要比预想的发展还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