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1章 神助攻(1 / 2)

加入书签

第431章 神助攻

大明朝对于内阁之权的限制颇深,从根源上就不让内阁成为宰相。

无论大小事务,内阁都需要皇帝的朱批才能处理。

明代也不是没有权倾一方的阁老,但是这些阁老都是要皇帝和内廷配合的。

但即使如同严嵩这样的权倾朝野,等到皇帝想要对付他的时候,也是一点反抗都没有。

皇帝只要一旨圣旨,就能轻易换掉阁臣。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皇帝年幼,阁臣辅政。

这时候阁臣看起来权力很大,但是依然需要太后和司礼监配合。

比如三杨辅政的时期,三杨看起来权力很大,但是等到明英宗朱祁镇长大,张太后又去世后,三杨就很快退出了政治舞台。

原时空张居正也是同样的,他们所谓的宰相权利,是通过内廷配合才完成的。

这一点就和唐宋宰相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大明内阁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而宰相的行政权,最重要的就是独立的人事权。

汉代的丞相最厉害,不仅仅有独立的人事权,可以任命外朝的职位,还有自己组建班底的权力。

汉代丞相府可是有几百人的官吏编制,专门向丞相负责,为丞相服务的。

汉代宰相还兼具功侯或者外戚之类的身份,甚至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

唐宋宰相也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名为「堂除」。

唐代宰相就可以以政事堂的名义任免官员,宋代更是如此,甚至因为战争,堂除的范围还在扩大,宰相可以任免中高级的武将。

苏泽这份奏疏,藉助天花疫情的机会,给内阁争取「七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

其实这些事务,在隆庆时期,司礼监也都是直接批红的。

但是程序依然要从司礼监走,需要皇帝授权。

这也就意味着,内阁还是在代行皇权。

苏泽这份上疏,就是明确的将这两项权利划归到内阁。

这两项权利别看小,实际上大有深意!

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看起来是很小的权力,七品以下的官员官职低微,但任何官僚体系都是金字塔结构,越是底层的官员数量就越多。

而且官员人事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权力。

就算只是七品以下的官员人事权,那也是非常具有象徵性的。

再说了,现在是七品以下,日后也可以五品以下嘛?

只要开了口子,那就可以开更大的口子。

其次是「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

大明内阁权力,除了皇权限制之外,还有两个限制。

一个是科道言官,这是朱元璋的制度设计,科道言官一定程度上是皇权的延伸,是皇帝设计出来监督官僚体系的。

虽然实际上科道言官有时候也会成为限制皇权的工具,但是总体上科道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他们经常会用皇权来限制内阁权力。

不过这一点,苏泽通过考成法,算是控制住了科道。

剩下一个限制,就是部权了。

六部九卿衙门,这是大明朝设立的时候就明确职权的。

《大明会典》中早就详细明确各衙门的职权,他们的权力是有法理依据的!

但是除了明初的时候,日后六部九卿衙门地位一落千丈,牢牢被压制在内阁之下。

六部九卿衙门也不服气,明明你内阁才是个草台班子,凭什麽能够节制我们?

咱大明设立六部九卿衙门的时候,你内阁连个编制都没有呢!

阁部权力之争,也是历朝历代政治斗争的一股暗线,绵延至今。

「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这等于强化了内阁对六部九卿衙门的控制,明确了内阁统领六部九卿衙门的地位!

这样一来,必然遭到「部权派」的反对。

此外还有司礼监。

想到这里,李一元更是麻了。

可骂完了之后,李一元又开始思考起来。

这份奏疏是内阁授意,还是苏泽自己的想法?

不可能是内阁的授意。

李一元开始分析。

隆庆皇帝还是舍得放权的,可以说苏泽所提的,「七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一直都是掌握在内阁手里的,司礼监也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公务反对。

隆庆皇帝的内阁,和司礼监配合默契,没有出现过内外廷的争斗。

眼下皇帝身体不好,甚至连更大的权利都让出来了,内阁其实没有理由授意苏泽多此一举。

退一万步,就算是皇帝驾崩了,太子年幼,秉政的权力还在内阁手里。

有这个动机,扩大内阁权力的,只有未来要入阁的苏泽了。

可是行得通吗?

李一元并不知道。

但是在他看来,苏泽选择的时机还是非常巧妙的。

天花横行,苏泽以防疫为理由,减少内外朝的公文往来,这本身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至于天花疫情结束之后,还要不要继续执行这个政策,那就看皇帝会不会废止了。

以李一元对于这位皇帝的了解,一旦通过了,皇帝大概不会废止。

毕竟不是所有皇帝都是太祖朱元璋那样的权力狂,如果所有皇帝都这麽重视皇权,那也不会出现内阁了。

苏泽在这时候上书也是正好。

对于内阁体系的改革,都只能由内阁之外的人提出来。

这也是很常见的政治惯例,总不能自己上书请求给自己升官吧?

但是大明官场上又有这样的一个BUG。

能够提出来对内阁体制改革的,都是阁臣一级的重臣了,他们因为自己就是内阁成员,无法提出对内阁进行改革。

而内阁之外的大臣,因为自身份量不够,也无法上书请求改革内阁制度。

这样的结果,就是内阁这样一套原本当做秘书机关的「不正规」机构,就这样成为了大明的政治核心。

入阁也成了那些科举卷王们的最终努力目标。

也不是没人想要对内阁进行改革。

内阁权力和实际功能不匹配,阁臣施政的掣肘太多,这算是大明的历史问题了。

很多大臣也都提出过要改革内阁,将内阁的权力制度化规范化,而不是这麽糊弄着。

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都宣告失败。

而苏泽似乎就卡在了这个微妙的位置。

他不是阁臣,所以可以畅所欲言的提出对内阁的改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