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1章 成为知州的终南捷径(2 / 2)

加入书签

「正是如此。」

王陶微微颔首,又喝了一杯酒:「有了储君才有国本,有了国本,国家才不会轻易动摇,只是官家暂时还不愿意立储罢了。」

他后面没说的话,大家自然也懂。

全天下,如今只有官家不愿意立储君罢了。

对于文臣们来讲,谁当储君甚至谁当皇帝都不重要,他们还是当官,而对曹皇后来讲,谁当储君甚至也不太重要.按照礼法,不管是谁当皇帝,跟她是否有血缘关系,她都是太后。

所以,唯一觉得「储君是不是亲儿子很重要」的仁宗,此时其实是隐约有「孤家寡人」之感的。

只不过,此时的仁宗身体终究还没有彻底垮掉,还有精力用权术勉强维系各方势力之间的平衡。

而在这位享国日久丶威信极高的官家面前,终究也没有谁真敢逼着他马上就立储。

这件事情,也就这麽暂时僵持了下来。

而立储这件事情,唯一的转机,自然就是官家这几年,能不能有个亲儿子。

虽然官家现在年纪大了,概率不太高,但这种事情谁也不能肯定就是了.毕竟,官家十几年前是陆续有过三个亲儿子的,只可惜都夭折了。

吕惠卿追问道:「但这些与判官讲的『终南捷径』有什麽关系?我们也没能力和机会去往储君上面靠吧,这可危险的很。」

这是实话,毕竟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

要是将来有一天,官家老来得子,那现在往濮王赵宗实身边提前靠拢的人是什麽下场,就不必多说了。

「当然危险,但还有不危险的路啊。」

王陶跟几人又喝了一杯,放下酒杯指点道:「不久前官家刚擢曹佾知青州丶李端懿知郓州,均带安抚使职,殿中侍御史赵抃上疏说这俩外戚才谋不足请求官家撤回成命,但官家未理会,这就能看出风向了啊眼下官家觉得外人都靠不住,只有沾亲带故的自家人才放心,尤其是那种权力只来自于官家的『自家人』。」

曹佾是曹皇后的弟弟,李端懿是李太后的侄子,两个废物被骤然提拔到了知州的位置上。

仁宗因为文官集团内部对于立储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分歧,所以竟然想通过扶持外戚,来给自己维系朝局平衡增加筹码。

这种超乎寻常的拔擢,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仁宗是真的急了。

那王陶这话语里面有没有点酸溜溜的意思呢?其实也是有的。

对于进士来讲,走到知州这位置,平均时间是二十年。

王陶是庆历二年那一榜的,正经进士出身,到现在可还没做到知州呢!

而跟他同一榜的王安石何等大才?如今宦海沉浮二十年,也只是知州而已。

众人面面相觑,那跟他们有什麽关系?

他们又不是外戚,这种优势,出生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了,又不可能现在去认曹皇后丶李太后当亲戚。

王陶看出了年轻人们的疑惑,乾脆点明:「福康公主啊!」

福康公主,宋仁宗长女,也是如今仁宗身边唯一一个成年的女儿,极受仁宗信任宠爱。

而这种宠爱也是有理由的,福康公主自幼便机敏聪慧,极尽孝道,仁宗生病时,日夜服侍在身边,并且赤足散发向天祷告,愿以身代替父亲。

如今仁宗无子,大病一场后身体不好,宫廷内外又都逼着他立储君。

所以既不信任皇后,也不信任文臣的仁宗,身边能信任的人唯有这个宝贝闺女.甚至信任到了将他在禁中一切起居饮食事务,都要交给福康公主负责管理才放心的地步。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