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公主婚事(2 / 2)
此时酒至半酣,湖面已升起薄雾,渔家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粼粼波光,宛如星河落入人间。
而宴席间的众人,听了刚才的话,心思也各不相同。
王陶的玩笑,在吕惠卿听来就如同是一声惊雷,劈开了他心中潜藏着的对权势最炽热地渴望。
不过,在大宋,驸马虽然到知州这个级别非常容易,字面意思上的「少走二十年弯路」,但再往上确实费劲儿,所以吕惠卿也只是稍加动容,便很快收敛了神情。
显然,二十几岁的吕惠卿,虽然有心机,还是不够有城府。
王韶的反应则截然不同,听王陶讲的时候他始终浓眉紧锁,此时脸上掠过一丝不以为然,甚至带着点鄙夷。
「男儿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攀龙附凤,纵得富贵,岂非惹天下英雄耻笑?」
他这话在心底没说出来,只是瞥了一眼刚收敛神情的吕惠卿,更觉得此人气度格局终究是小了些。
曾布年纪最轻,心思也最单纯,只觉得这话题既刺激又遥远,还带着点大逆不道的禁忌感。
他偷偷看了看兄长曾巩,又怕被年纪大他很多的兄长察觉出来责怪,于是便低头假装研究桌上那盘没吃完的香煎银鱼饼,只是耳朵却竖得老高。
曾巩阅历更深,也更明白其中凶险。
他微微摇头,举起酒杯打了个圆场:「正仲兄醉了才说了这等玩笑话福康公主金枝玉叶,婚事自有官家圣裁。况且,效仿小宋学士?那也得是才情丶相貌丶机缘缺一不可的天选之人,官家还得有当年那般雅量才行,不如喝酒,喝酒!」
陆北顾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感慨万千。
而王陶的话,就像一把钥匙,也瞬间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
他当然知道福康公主未来的悲剧以及最后凄凉孤绝的结局,仁宗此时对福康公主的宠爱,恰恰是日后悲剧的源头之一。
他再看着眼前这群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想到他们各自迥异的命运轨迹,以及那位此刻尚在深宫命运就已悄然蒙上阴影的公主,一股的卷入历史的宿命感涌上心头。
而陆北顾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读书人的根本,终究在那一张张考卷上,在那勤学苦读磨砺出的真才实学里。
攀龙附凤,或许能得一时显贵,但终究根基虚浮。
陆北顾举起酒杯,对着王陶,也对着这满湖星火,说道:「吾辈读书人,所求者,当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功名富贵,若不能堂堂正正立于朝堂,以所学济世安民,纵得之,又有何益?不过是这湖面上的镜花水月罢了。」
他仰头,将杯中残酒一饮而尽。
王陶哈哈一笑,伸手拍了拍陆北顾的后背:「是我醉了!来来来,不提那些,喝酒!吃鱼!这洞庭湖的月色渔火,岂不比那深宫高墙里的富贵更令人心旷神怡?」
他大声招呼着渔家老汉:「老张头,再烫两壶酒来!」
气氛在王陶的引导下重新活络起来,众人也默契地不再提那敏感的话题。
酒壶重新满上,新做的几道下酒凉菜被端了上来。
他们的话题也渐渐转向了风土人情丶旅途见闻,以及即将到来的,决定他们人生命运的礼部省试上面。
夜色渐深,洞庭湖上的雾气更浓了,渔家的灯火在薄雾中晕染开朦胧的光晕,与水中的倒影连成一片,仿佛整个天地都漂浮在这片宁静的波光之上。
晚风吹过芦苇棚顶,发出沙沙的轻响,远处传来几声悠长的渔歌,更添几分江湖之远的逍遥意境。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