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7章 合作(大章)(2 / 2)

加入书签

人群里顿时议论起来,这个话题戳中了大家的心事。谁都知道往京城运菜难度大,李哲家有解放卡车,他们哪有这本事?

一个高个种植户往前站了站,他叫孙强,因为小时候摔断过腿,走路有点跛,但人很精神,嗓门也大:「李老弟,你一开始不也是用拖拉机运菜吗?俺们冬天能不能用拖拉机往BJ运?」

李哲沉吟道:「去年是因为BJ闹菜荒,拖拉机凭菜能进京。今年政策咋样不好说,按规定拖拉机是不让进京城的。」

赵兵在一旁点头:「没错,上次俺们开拖拉机去京城就被交警拦了,好说歹说才放我们走,吓出一身汗。」

众人又是一阵议论,脸上都添了几分愁色。李哲等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最后说说技术问题,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他拿出个笔记本翻开,「这里记着五六百人的名字地址,都想来学技术,我实在没精力个个都教。」

众人的脸色顿时变了,是啊,这麽多人想学,凭啥教他们?

李哲看着大家的神色,话锋一转:「所以我想选一批信得过的乡亲合作。我教技术,帮着买农资,菜长出来后我负责收购,运输问题也由我来解决。」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惊喜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赵兵挤到前面:「李老弟,学技术要交钱不?」

「不用交钱,但要签蔬菜的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李哲解释道,

「协议里会写清楚技术怎麽教丶蔬菜怎麽收。我会定期培训,平时也会去地里指导,但大家得按技术要求来种,别到时候菜出了问题说不清楚。收购的品种丶质量丶价格都会写明白,让大家心里有数。」

赵兵询问:「李老弟,一个大棚能产多少斤黄瓜?」

李哲答道:「大棚蔬菜的产量跟天气丶种植技术丶施肥多少丶种子品种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能产多少不好说,但我种的黄瓜大棚亩产都在六千斤以上。」

王二麻子最关心价格:「李老弟,你会按啥价收我们的菜?」

这个问题李哲早就和金百万商量过了:「反季节蔬菜十一月左右上市,品种不同价格也会不同;咱们拿黄瓜举例,十一月份大概三块钱一斤,天气越冷价格越高些。」

「三块钱!」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呼,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起来:「一个大棚产六七千斤,那就是两万多块!」这可是笔巨款,不少人眼睛都亮了。

王二麻子若有所思,「李老弟,如果你收了俺们的菜,把菜拉走了,什麽时候给钱?」

李哲想了想:「回款周期不会超过半个月。」

孙强一瘸一拐地往前挪了两步,带着些许疑惑问:「李老弟,俺听说你今年在京城卖七八块一斤?是不是真的?」

不等李哲开口,一个胖乎乎的身影挤了过来,正是金百万。他喘着粗气说道:「那不一样!我就是收菜的我清楚,七八块那是过年时候的价,就那几天贵。

十一月份刚冷,价格高不了。再说还有运输费丶损耗,总不能让卖菜的喝西北风吧?」

众人哄堂大笑,气氛又活跃起来。

金百万接着说:「去年就李老弟一家种反季节蔬菜,价格自然高。今年见他挣钱了,肯定好多人学,种的多了,价格肯定会降。」

一个精瘦的汉子挤出来说道:「那不能吧?京城那麽多人,咱们几十户能把菜价打下来?」这是村里的老菜农秦老六,种了一辈子地,脸上沟壑纵横,却透着股机灵劲儿。

金百万哼了一声:「谁告诉你就几十户?去年李老弟挣钱的事早就传开了,今年肯定有不少人学他建大棚,种的菜远比你们想的多。」见众人不信,他对一旁的朱益民说:「老朱,你给说说。」

朱益民个子不高,身材瘦,脑袋显得格外大。他笑笑说道:「俺家三代种菜,俺爹那时候就建大棚育苗,可跟李老弟这半地下式大棚没法比。

他这大棚有厚厚的夯土墙,保温好得多。俺学着建了个,结果密封情况下施肥太多……氨气中毒了,才来跟着李老弟学。

老金说得对,今年种反季节蔬菜的肯定多,价格难免会降。」

李哲见大家听得差不多了,总结道:「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想合作的明天来找我。觉得不合适也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

散会后,众人三三两两地往回走,路上还在热烈地讨论着。

王二麻子走在最后,看着远处灯火渐起的村庄,攥紧了拳头,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

四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大营村的土路上还结着层薄霜。

孙强揣着揣好的证件,一瘸一拐地把自行车推出院门。车把上绑着个军绿色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装着户口本和村里开的证明。

他虽然走路不利索,骑起自行车来却不含糊,车軲辘碾过霜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寂静的村道上格外清晰。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孙强嘴里念叨着爷爷常说的老话,脚下猛地蹬了几下。

冷风「嗖嗖」地往脖子里钻,冻得他鼻尖通红,清鼻涕顺着嘴唇往下淌,他抬手用袖子一抹,继续往前冲。

昨儿晚上在三号大棚开会的三十多号人,肯定都惦记着贷款的事,他必须赶在头里。

到了万安镇信用社门口,天才刚放亮。青砖瓦房的门还锁着,孙强把自行车往墙根一靠,搓着冻得发僵的手在门口转悠。

他心里盘算着:一个大棚六千块,要是贷不下来,他这辈子也攒不下这麽多钱。

正琢磨着,远处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骑着车过来,车后座还绑着个军绿色的挎包。

「你干啥的?」年轻人停下车,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打量着孙强。

「我贷款。」孙强连忙上前一步,也打量着对方,这后生白白净净的,看着像个学生娃,说话却带着股公事公办的认真劲儿。

「等我开门再说。」年轻人掏出钥匙打开信用社的铁门,转身对孙强说,「你在外头稍等,我先收拾下。」

孙强刚在门口站定,就见一辆半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停在门口,下来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主任早!」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忙迎上去。

孙主任点点头,目光落在孙强身上:「老乡,有事?」

「我要贷款。」孙强赶紧递上笑脸。

「进来吧。」孙主任率先走进屋,对着戴眼镜的年轻人说:「小张,这个老乡要贷款,你帮他办理一下。」

「老乡,跟我来吧。」戴眼镜的年轻人正是信贷员张进学,把孙强领到柜台前,问道:「带证件了吗?」

「带齐了!俺是打听过才来的,知道要带啥。」孙强忙不迭地解开帆布包,把户口本丶村委会开的证明一股脑掏出来。

张进学翻看证件:「老乡,你贷款是要做什麽?准备贷多少钱?」

孙强比划了个手势,一脸期待的说:「我想建个蔬菜大棚,要带六千块钱。」

张进学愣了一下,抬眼打量着他,「你要建蔬菜大棚?冬天种黄瓜那种?」

孙强语气带着兴奋:「对,就是那种,半地下式蔬菜大棚,老挣钱了。」

张进学将手续推回去:「老乡,我们这贷不了。要不您去其他地方问问。」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