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4章 分析(2 / 2)

加入书签

「因此,我认为这一次,他同样会将第一枚诱饵炸弹设置在极端显眼,与娱乐相关的观光热门或者游乐园,而第二枚炸弹,则必定设置在社会认知中最不能够容忍受到袭击的底线。

「这样一来,警方如果选择接受诱饵炸弹爆炸,受到的拷问将不仅仅是为了良心牺牲,还有一同遭到摧毁,极具新闻热度与民众关注的重要地标,如果警方选择拆弹,则会面对第二枚击穿社会底线的袭击。」

「还有一点,直到现在,犯人都没有主动给媒体寄送过任何一次挑战信。」星野辉美插了一句,「我刚才和熟知的媒体联络确认,他们对于爆炸案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记者调查与警方报告,这和大多数挑警方,在公共场所制造爆炸和恐慌的炸弹客很不一样对吗?」

「很好。」纪一点头,「这说明我们的犯人是一个刻意抹除自己存在感,不留下任何可供记忆外貌特徵,不追求甚至不渴望见证爆炸的类别。他希望警方丶媒体和社会记住的是挑战信与象徵意义,而不是他这个人,换句话说,他追求的是存在感转移从身体上的存在转移到符号上的存在。

「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服从者人格,他早已习惯长期做背景人物丶不显山露水,他的内心仍然带着我是从犯的影子,所以不敢丶也不愿把自己暴露为明星式凶手,但是他又想报复丶想掌控,所以选择了间接存在,以挑战信丶炸弹符号去代替自我曝光。

诸伏高明接话:「他的满足感来源于让警方在暗号与爆炸中受折磨,而不是被大众赞美或畏惧。他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控制感,而不是社会上的曝光度。

「所以,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他永远是最普通的打扮,不在安检或人群中留下深刻印象,不会和别人搭话,甚至避免眼神交流,是同事邻居朋友口中安静内敛的人。

「这样一来,犯人就不会主动靠近爆炸现场,而是会选择远距离观测或完全不亲临现场。

「尤其是第一枚作为诱饵的炸弹,他的满足来自于信息时序与规则被执行,他不需要亲眼见到诱饵的爆炸,那只是引子,真正的判决在第二处揭晓,他只需要通过媒体等远程手段确认规则生效即可,以保留自我安全同时获得心理确认。

他的人格丶动机与作案风格都倾向于低调控制而非现场表演,他想要的是用装置与信件去拷问警方良心,不是以自身出现在爆炸现场来获取名声或被记住。」

「好,现在召集搜查一课公布搜索方向。」纪一起身,「星野去联系媒体,尽快建立热线等我们公布犯人形象后方便获取信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