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3章 盛安事传大齐(2 / 2)

加入书签

拿下的北凉,就是咱们的资源。

损失的人口,就是损失了。

「双科甲等第一,只低不高。」姬弘收回了刚才对宋时安的轻蔑,给予了有些离谱的肯定。

都第一了,只低不高那得到哪去了?

「弘卿,你说这科考,真的能够发掘出人才?」姬渊带着一丝好奇的问道,「我大齐,也有这样的人才吗?」

「科考必定是能够网罗出真正人才的,但此时我们再开,太晚了。」姬弘说。

一个新政策,它执行的前期,必定是充满阻力,且因为不安稳的状态,造成国势短暂衰退。

这个政策到后期,肯定会变味,失去本身意义。

最有益时,就是成熟之后的鼎盛中期。

姬渊现在搞的话,只会给当前的朝局制造动乱,并且失去大齐的政策优越性。

虞国的世家,为什麽很多对姬渊有滤镜,对齐国有向往?因为他们都认为一一齐国不搞科考,

有善政,很文明!

但实际上,本土的世家也不会觉得相比起开科考的大虞,齐国有多好,自己吃了多少国家红利。他们只会认为,这是基本项,不是加分项。

总结下来那便是:精英阶层不可能忠君爱国。

「这宋时安,这宋时安。」姬弘频频摇头,十分的不悦,「真该死啊。」

当时朔风下了雪,要撤兵的时候,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因为打下去越来越不赚了。

有潼门关,有武威,有半个朔郡,已经可以了。

可如若再举国之力,再围攻他一个月,宋时安是必死的。

「现状就是他还活着,而且当了状元,必定要主导改革了。」姬渊认真道,「而这改革,依弘卿认为,有可能否?」

「没人能做成,这太难了。别说放在伪虞,就算是权势更集中的大齐,也难以做成。」

姬弘是真心这样想,但是,他想起宋时安在朔风的所作所为,又说道:「但这事,还真是能够做成的。」

理论上可行。

关键是,做的人。

而宋时安,还真有可能是那个人!

「而且,别说全部都做成,哪怕是其中一项,屯田彻底成功,伪虞的国力,也将远胜于我大齐。」姬渊道。

「是,屯田彻底成功,就必定清查出不少隐户。」作为丞相,姬弘最懂的便是这个,「也相当于,平白增加了人口。」

古代算人口,不要去执着于真实人口。

既然是隐户,那就意味收不上钱,幕不上兵,施行不了役。

等同于,没有人口。

「一定,得干扰他。」姬渊道。

「陛下意思是?」姬弘试探性的询问。

「丞相,你觉得呢?」姬渊反问。

对此,姬弘也就直说了:「我军朔风已经伤了元气,倘若要破坏宋时安改革,只能连横。」

去动北燕国的心思。

「可是,这北燕一向是养不熟,况且康逊名义上对伪虞称臣。」姬弘觉得这事有难度。

「将这篇策论抄录一遍,派使者送到裹城。」姬渊道,「宋时安改革,直接影响的,便是它辽东这样的小国。」

「诚然。」姬弘点首,十分的认可此理辽东比起虞国,甚至说更烂,自然不想看着宋时安完成富国之计,导致它被和平演变。

「主动与康逊通商,并以此名义撤军。」

对此,姬渊提出了实质性的方案:「齐与北燕在边境所屯边军,共计五万。我齐三万,他燕两万。可彼此撤军,并且互派官员监督,只留下各自五千士兵。然后将这多馀的四万人,分别布置在北凉,东凉防线。」

「我们多增设四万精锐边军,那魏烨就至少要增设四万边军,四万辅兵,还有足足几十万的民夫用以防守—」

这样一合算之后,姬弘肃然道:「倘若此举真的可行,那他魏烨将三年之内抬不起头,更别谈付诸馀力改革了!」

各留五千士兵,相当于撤掉了彼此的防线,

统一的提防大虞。

而大虞,一下子又要承担两个国家的威镊力。

相比起称臣而言,一个更加牢固的关系出现了一一军事联盟。

「朕将姬辛送给康逊做质子,让他也送个儿子过来。」

军事联盟,那是一定需要祭品的。

这是约定俗成的。

「陛下,皇子太过于贵重—臣可以将儿子送过于为质。」姬弘道。

「皇叔不必如此。」姬渊近乎绝情的说道,「作为朕的儿子,就要有替朕解忧的觉悟。」

「仰瞻天表,难颂万一。」

姬弘对姬渊深深行了一礼,尤其的敬重。

这,才是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风范。

「结盟之事,乃重中之重。」姬渊要求道,「尽量破坏魏烨的出使。」

「陛下放心,北方我们比他更熟。」姬弘有力道。

「弘卿,国库之中还有多少黄金?」姬渊问道。

「」..—」」稍作默后,姬弘道,「一万八千金。」

「拿出一万金来。」他直接决定道。

「陛下是要拿大半国库?」作为丞相,他的肉开始疼起来了。

很疼!

「将万金,交于邦谍司。」

遥望南方,姬渊凌然道:「只要害死宋时安,剩下全归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