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三十九章 啥京察,不就是弱化的年终考核吗(1 / 2)

加入书签

第339章 啥京察,不就是弱化的年终考核吗

一项制度能够延续百年,那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就算是王安石和张居正那样的能臣,推行改革前也得反覆斟酌,深思多年。

太子现在突然提出要改革京察制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在张英暗自感慨的时候,乾熙帝也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太难为人了!

太子虽然聪慧,但这麽复杂的事情要他当场作答,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就在乾熙帝打算给太子一个台阶,让他「随便说说」的时候,沈叶却开口了!

这种事儿对于沈叶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这京察,说白了,不就是年终考核嘛,不不不,比起年终考核,还弱化了不少,更宽容一些。

这种年终考核,沈叶年年参加,对于里面的弯弯绕,那可太清楚了。

他沉稳地说道:「父皇,儿臣觉得,这京察制度,其实还可以再添加一些内容。」

「比如,可以设置一张互评表,把所有官员都列到这张表上,然后每个人按照优秀丶

良好丶称职和不称职来评比.」

「..这样一来,堂官可以评自己的下属,下属们同样也能给堂官的工作做一个评价」

「还有,儿臣觉得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个人谈话」环节,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之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而负责考核的人,必须对谈话内容予以保密。」

「还有,在一个部门之中,也可以让各级官员对部门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这个部门的堂官工作是不是合格—」

太子侃侃而谈,张英的脸色就是一变。

他觉得太子所说的这些办法,虽然新奇,却并非不可行。

只不过,这些办法执行下去,堂官的日子,可就有点不好过了。

不论谁来当堂官,都不可能不在乎下面的意见,这样就能避免一些堂官的独断专行。

而朝廷这边,也能通过更多的渠道,来知晓大部分朝臣的真实情况。

这些办法确实高明。

可是,这真的是太子刚刚想出来的吗?

张英有点懵,他虽然不敢相信,但是这个问题,确实是乾熙帝刚刚才问的太子。

而太子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答案。

这答案,实在巧妙,不但增强了京察的作用,还提高了普通的朝廷命官在京察中的参与感。

最重要的是,它还削弱了某些大佬在京察过程中操纵局势的能力。

这是张英不愿意看到的。

但对乾熙帝来说,却是喜闻乐见的局面。

毕竟,对乾熙帝而言,他不喜欢任何一个部门变成铁板一块。

单独谈话和互评表,正好多了一个让皇帝看清楚各部内情的渠道。

乾熙帝一边听,一边默默地琢磨沈叶的意见。

张英能够想到的,他同样能够想到。

而且,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那就是通过这个办法,还能减弱吏部在京察之中的权利。

甚至通过这种办法,还可以减弱吏部的权势,让以后的官员调整,不再是吏部一家说了算。

想到这些好处,乾熙帝的心思就从申朱墨的死,直接转移到了京察改革上。

「太子,如果按照你说的去做,那岂不是意味着有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干得再出色,也不如人缘好?」

对于乾熙帝这种问题,沈叶早有准备。

他从容应道:「朝廷需要的是英才,能力越强,越应该走到更高的位置上。」

「儿臣觉得,一个人就算能力再强,他终究只是一个人。」

「所以一个合格的英才,如果不能团结同僚,那他就不适合登上更高的位置。」

乾熙帝对于沈叶这个说法,虽然觉得有点偏颇,但是仔细琢磨了一下,却也觉得有道理。

对于四品以下的官员而言,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

但是,对于那些坐镇一方的大佬们来说,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调动团队的积极性,那就不适合当一方要员。

「你刚才说的这些有些零散,回去写一个条陈,朕再让大学士和吏部讨论一下。」

乾熙帝顿了顿,又扬了扬手中的奏摺道:「你觉得申朱墨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理?」

沈叶沉吟之间道:「父皇,儿臣觉得,申朱墨这件事情不宜扩大追究,对于申朱墨的一家,应该抚恤。」

「不管他出于什麽目的,但是死者为大。」

「朝廷该给的抚恤,一定要给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