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廷议对峙郑和!(2 / 2)
李显穆沉声道:「纪纲这种人,自然是毫无忠诚之心的,随着权势的上升,怎麽可能没有谋逆之心呢?
只是现在还不能动他而已。
自古以来想要杀这种幸佞小人,都要陛下先对之生出忌惮和厌恶,而后才能一击必杀。
太子若是想要早日除掉纪纲,便应该这般做……」
说着李显穆附耳对朱高炽说着,朱高炽越听眼睛越亮,「此乃正道。」
……
北征后,李显穆被晋升为正五品东阁大学士,从品级上,已然不逊色内阁其馀六人。
当其时,朝中人心惶惶,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棣怀疑朱高炽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朝中太子党的确是多的离谱,甚至就连朱棣身边的大学士,都基本上全是太子一党。
「显穆,太子的威望竟然这麽高吗,有这麽多大臣为他说话。」
朱棣看到那些为太子说话的奏摺,顿时心生烦闷,其奏摺中通篇就是太子无错,不该斥责的言语,这岂不是说他这个皇帝,无端生事。
这一问,让众阁臣都为太子和李显穆捏了一把汗。
李显穆沉声道:「陛下。
最⊥新⊥小⊥说⊥在⊥⊥⊥首⊥发!
在民间的家庭中,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在客人面前责备了他,客人通常都会劝说其父母,说孩子并没有那麽差,可以晓之以理,这不是客人偏袒孩子而责备父亲,只是希望缓和父子间的关系罢了。
如今太子殿下虽然被陛下所责备,但已然自省,于是诸臣工便上书缓和陛下和太子的关系而已,君臣亦是父子,和睦才是万事之兴。」
朱棣闻言沉默了一瞬,良久才叹息道:「唉,你说的是正确的,朕不应该太过于苛求太子。」
对朱棣这句话,李显穆自然是嗤之以鼻,但他还是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次这一关,太子算是过去了。
其馀阁臣亦微微松口气,杨士奇更是心中生出庆幸,幸好当初衍圣公之事,没有造成坏的影响。
李显穆实在是太子登基道路上,不可获缺之人!
「陛下,微臣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说话间,郑和从外间匆匆走进,对着朱棣大礼参拜。
「卿远航万里实在辛苦,免礼吧。」
对郑和,朱棣有更亲近几分,事实上朱棣最信任的永远都是郑和这几个太监,以及一起靖难的勋贵,对杨士奇这样文官,便稍弱一份。
「今日召卿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商议。」
朱棣坐直了身体,脸色严肃起来,
「北征前,朕的大臣给朕上了一份奏章,请求罢下西洋之事。」
郑和几乎瞬间眉头便皱了起来,向着诸阁臣扫过,下一瞬朱棣便指着李显穆道:「不必猜了,是朕的外甥,李显穆。」
「啊?怎麽会是李忠文公之子?」
郑和堪称大惊失色,这是个他万万没想到的答案,毕竟他现在还记得当初李忠文公,身为当世圣人,不仅没有因为他是个阉人而嫌弃他,反而亲自勉励他远航万里的盛功壮举,说他必会因此而成就大业,青史留名,如同凿穿西域的张骞。
「显穆,你来和郑和说吧,若是你能把郑和说服,那朝中其他人,就更没有理由反对了。」
这话倒是没错,郑和是下西洋的直接利益人和直接关系人,若是就连郑和都同意暂停下西洋,那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
郑和沉沉向着李显穆行礼道:「倒要李学士请教。」
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忿之色。
「郑掌印有礼。」
李显穆肃穆拱手道,「郑掌印觉得,朝廷下西洋,向万国播撒我大明之辉煌荣光,应当去多少次,每隔多久去一次,才能始终维持如今所谓万国来朝的局面?」
郑和自然不是傻子,立刻就听出来了李显穆话中的意思,「李学士是认为下西洋靡费甚多?
可李忠文公当年说过,有些事,它的意义之伟大,不能以金钱计较,而下西洋就是这样的事情,这是我煌煌华夏,古未有之的盛事,是证明我大明远超前古的大业,岂能因此而废之?」
便是李显穆也要为郑和赞叹,不愧是父亲也为之称赞之人,不愧是朱棣亲自选定下西洋的主使,虽然身有残缺,可却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其格局之高丶之大,真是举世少见。
「正因这是古未有之的盛事,郑掌印难道忍心它只存于一时,而不存于万世吗?
郑掌印难道只想自己一生煊赫,成为张骞那样的威名,而至后世于不顾吗?」
李显穆利声喝问,「郑掌印难道看不出来,现在满朝文武,反对下西洋者极众,而郑掌印之所以能如现在这般远行,是因为陛下之雄才大略,是因为陛下一人撑之!
如今这般下去,下西洋之事,将止于永乐年!
郑掌印那时或许已然仙逝,可下西洋之事,又当何为?
难道郑掌印以为,我大明能再出一位如陛下这等神威天纵的君王吗?」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