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5章 心学向南(2 / 2)

加入书签

既然是祖宗的爵位,那自然要落在嫡长一脉,哪有三房继承的道理。

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纵然日后分家,我李氏依旧同气连枝!」

「兄弟同心,齐力断金,你们父亲若天上有知,想必会颇为欣慰吧。」

见到三兄弟其乐融融,方才还颇为霸气的临安公主眼角不禁湿润,又想起李祺来。

李显穆一愣,然后心中有些异样,说不得,现在父亲还真的在天上望着这一幕呢,他不由自主的抬头向青天之上飘去。

除去和母亲以及大哥二哥道别之外,李显穆见了当前对他而言,政治局势最重要的三个人。

……

第一个便是他的师兄王艮。

此番王艮被任命前往陕西纠察妖术之事,师兄弟二人对坐之后,王艮兴奋道:「显穆此番立下大功,朝野共赞,巡抚江南归来之后,定又有重用,未来形势一片大好。」

「如今大明最重要的职位无非便是六部尚书,可对于我而言,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更容易影响天下大事,只可惜内阁阁臣不能一直充任,总要迁转诸部,乃至于历练诸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才是正统之路。」

王艮赞同道,「以显穆你的天资,内阁影响力的确是大,可唯有历练六部,才能真正将政策推行,且侍郎以及尚书这等高官显爵,你总是要经历一番。

为兄迁转吏部这一年来,虽说不同于在内阁时所见国家大事,可经手官员升迁考核,亦是颇有人脉,这等部中事务,的确与清贵之职,大有不同。

内阁影响虽然广泛,却不深重,要成就大事,部府是一定要经历的!」

王艮说的虽然隐秘,可李显穆却明白他是什麽意思。

正如吏部尚书,何以被称为天官。

一个人怎麽样才能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难道仅仅是靠讲学吗?

如果是这样,当初他的父亲李祺为什麽会被认为不可能登顶巅峰呢?

其原因就在于他的父亲李祺不能担任真正的高官,如果他的父亲当初任职吏部尚书,那怕是皇帝都要坐不住。

担任吏部尚书,便可以通过官位的资源置换迅速拉拢政治势力。

担任礼部尚书,便能够在天下的学术争锋中占据优势,甚至改变科举的内容。

担任刑部尚书,便可以掀起大案甚至改变影响天下人的律令判决。

六部尚书的能力之大,对天下的影响力之大,绝非尔尔。

李显穆想要走到权势的巅峰,一直担任内阁大学士,这等表面上影响力极大,可实际上却什麽具体事物都影响不了的官职是不行的。

「师兄放心,我明白,只是内阁大学士之位,暂且不能放弃,若能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在部中参与,那便是最好。」

内阁大学士加六部官职,堪称小宰相。

李显穆一直没有表现出在学术方面的天赋,是因为他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至少要等到朱高炽去世,他已然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臣。

「师兄此番出外巡视,而后归来,是想要在六部中继续磨练,还是外放一省?」

「六部中没有机会,倒是地方经过此番妖术整顿,竟然会有官位空缺,为兄打算外放一省,而后回京便可直升侍郎!」

明朝升官两条道路,一条便是王艮这等一甲,在京城中入翰林院丶内阁,而后在六部中升迁,这是清贵之路,还有一条便是外放,知县丶知州丶知府丶布政使,而后进入六部担任侍郎,最后担任一部尚书。

正常人都会选择清贵之路,清晰可见,意外情况不多,熬够资历,就足矣,而一旦外放,能否再回来,便不如人意。

不过王艮明显不需要担心此事,他是永乐三年的榜眼,曾经入内阁,简在帝心,又有李显穆在京城遥相呼应,只要在地方做出政绩,很快就能得到升迁。

李显穆沉默了一瞬,「师兄是想要到江南任职吗?」

王艮苦笑,而后叹息道,「真是什麽也瞒不过师弟。」

他肃然道,「京城中势力错综复杂,实在难明,为兄准备到浙江任职,从江南内部将其破开,而后在文风最昌盛的江南发展心学,我已与黄淮沟通过,他愿意在浙东助我一臂之力!」

王艮这番铿锵之语,说来简单,可李显穆却从中听出了铁血之音。

纵然有黄淮这位浙东大儒相助,可孤身往浙东这等理学重地,去发展心学谈何容易!

李显穆深深叹了口气,「师兄,你大可不必……」

「不必再劝为兄了!」

王艮斩钉截铁道。

王艮之所以会有前往浙江任职的打算,盖因他在京城局面不利。

当初,李显穆守孝结束,二人曾相约,由王艮举起心学大旗,为李显穆遮风挡雨,暂时撑上些许年月。

可如今,反倒是李显穆后来居上,王艮在京城无用武之地。

在王艮看来,李显穆既然已在京城彻底站稳脚跟,那再留他在京城中,只是锦上添花,别无大用。

前往地方,尤其是江南这等理学重地,反倒能为李李显穆吸引火力。

他在江南搅风搅雨,李显穆在京城攻城略地,等到江南反应过来,大势已成。

李显穆想要说些什麽劝慰一下。

王艮洒然笑道,「身为老师的弟子,总该为心学尽一份力,我虽不才,可在世人眼中,毕竟老师唯一的弟子,尚有几分分量。

我到了江南,必被群起而攻之,可是也必然有大量学子会归于我门下,江南多好臣丶江南多人杰。

心学想要真正的发展,就不能不从江南吸收人才,我们总不能一直背负着北人的旗帜,使心学困顿于地域之见!」

这番话说着轻柔,却比千钧之担还重。

李显穆又想起父亲对他这个师兄王艮的评价,「如山如铁,宁折不弯,一言出而驷马难回!」

「既如此,我也不再劝师兄,此番我将巡抚江南,便在江南为师兄打一番底子,也好为师兄除些难处。」

「此番陛下让师弟前往江南,乃是有大事要做,不必为我这等小事而损耗精力。」

李显穆没再说话,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无需担忧。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他可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既然拿到了巡抚江南的大权,可以制裁江南诸官吏,为什麽不为自己的派系谋取利益呢?

————

对于研究明朝政治制度变迁的学者而言,永乐年间是必须关注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央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内阁制度,而在地方则出现了督抚制度的前身巡抚,以及其他涉及明朝天下各方各面的制度变革,堪称改天换地。

许多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为洪武时期至永乐时期帝系变换,而导致朱棣故意改变其父亲所设置的各项制度,将其归咎为不同帝王的统治结果。

可笔者却认为如果只关注永乐时期,不能深刻理解其制度变化的原因。

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场制度变革实际上是自洪武末年起,由李祺发起,而后在其子李显穆手中发扬光大。

相对于寿命短暂的李祺,李显穆这位明朝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历经七朝,几乎一手主导了明朝帝制时代前中期,所有制度变革!

相对于「洪武时代」丶「永乐时代」这样大而化之的称呼,笔者更愿意称其为「李祺变革时期」丶「李显穆变革时期」!——《明朝政治制度变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