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一切的预备(2 / 2)
这些「匠作工艺」的原理体系是什麽,武飞作为兵家是隔行如隔山,没法在工艺上指手画脚,但是武飞可以做到保障原材料供应。
经过武飞在雍鸡关的两年经营,将军事材料从生产到运输全部统一化了。例如所有箭杆的箭竹材料,均是在整齐划一的梯田上种植,按照周期来收割,保证出产的箭杆都是同一水平的。
竹山已经成为了巡查森严的地带,以至于以往前来觅食的「食铁兽」都被打跑了,吃不到一棵笋。
在工坊中,箭杆都被捆扎好,日日巡查。不得无关人等靠近。
三姑似乎想要靠近这些匠作的工坊,但武飞觉得,还是不劳驾她来费心了。
……
箭只充沛了,实战训练密度也提上来。
在竹山外,大军弩手们又开始了三日一操,练习列阵射击,以及盾阵搏杀,在靶上堆积的箭杆如同柴火,当然,用坏了的箭杆被劈条后,又被深加工编织成藤甲盾牌。
浸过油的竹是「丐版」碳纤维,制备成盾的骨架,再附上鼍龙皮,就是良好的轻盾。
在靶场上,弩手们在拉弦;而在沙场上,腿上绑着沙包的战兵们提着藤盾和刀剑,练习格挡,滚爬躲闪的架势。
……
雍鸡关三百里范围内,多个城寨被动员,越来越多役农被拉起来训练。披甲带刀,列队「巡边」。
大爻律令,将领在州府之间调动百人以上的军士是大罪。
但是从天翅城那边回来后。武飞已经没有逾制的顾虑了,因为比起自己大伯那些筹谋,自己这些压根不算什麽,更何况,自己也不是把部队往州府中调动,而是调到关外预防异族。
在这塞外,大爻还能管得了我聚多少兵吗?就算真的想管,兵马都在塞外,也查不到!要真的有能力查验,为啥不查查北方天朝在渤郡的兵马呢?
自从大爻在渤郡一系列调度失败导致山河有缺后,武飞对于大爻开始看轻几分。
……
文四来到壅鸡关中,在蚊虫嗡嗡的田中,他望着官道上牛车傻呵呵的笑,一旁苦恼的奴隶们皱眉道:「你笑什麽。」
文四道:「我想哪天我发达了,一定要架着牛车在这里走上一番。」
奴隶们顿时嗤笑:「就你,也想发达。」
在哄笑中,文四也跟着哈哈大笑。
突然之间监工过来了,咒骂道:「你们笑什麽笑,干活。」
在监工淫威下,所有人连忙低头。
监工走了一圈,来到了文四面前,伸出脚踹了其一脚:「刚刚是你小子惹事吧。」
文四连忙点头赔笑:「是我,是我,我就是讲个笑话,给大夥讲一个笑话。」
监工握着鞭子朝着文四空挥了两下,哦,这鞭子没有展开,就是握在手上捏成一个圆圈,所谓的打,不过是轻轻的敲击,只是象徵意义。
监工:「这地方我都得厌,你还讲笑话,怕不是你把自己讲成了奴隶吧。」
看起来像惩罚,但监工其实是闲得慌。只不过找人说话丶寻求热闹是人的天性,当奴隶们笑了,自己也想插句嘴,但当地的蚊虫不会因为他是监工就不叮他,而他却不能拉低身份凑到奴隶们的热闹中,只能对着文四轻轻输出。
而文四在这敲打中一边滑稽抱头,一边腆着脸,陪着笑容,陪着监工玩了一把。——这样灵活的嘴脸,让他比所有人都少挨抽,毕竟抽坏了,氛围就真的沉闷了。
监工稍微消耗体力后,对着周围呵斥一声:「都给我好好干活,文四跟我来。」
文四弓着腰赔笑,然后在监工转身后,连忙转身对诸位兄弟抱拳,随后倒竖着大拇指示意「爷去去就来,各位不用担心。」
在草屋中,监工大大咧咧坐下。而文四在一旁把地面扫了足足一炷香,确定监工脸色如常后,也才坐下。
监工问道:「文四,想不想脱奴籍。」
文四愣了愣,显然思索一刹那,然后是表现非常积极:「那当然是想了。」
监工拿出了一个竹简,这是上面下达的文书。
…竹简上皆是武飞的斤斤计较…
北进这段时间,宣冲在自己系统中翻找历史资料,完善自己本家功勋赏赐制度,也就是相对于武恒羽那儿「上篇」所对应「下篇」的「血酬」公式。
而最终呢,宣冲经过换算后,确定目前王朝的农耕生产力下,血酬公式应当是「一命十奴」。——即大军战损一人,必须要找十个人为奴。
因为养一个脱产士兵,需要十个人供应生产力,(工业时代则是另一个标准,一个人能养活两个人,所以后世国际人道主义共识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屠杀,而是将战败者变成殖民地。)
所以啊,宣冲在自己系统上写出自己感悟。军事上的文明性就是:通过更合理的挤出战败者的价值,维系血酬支付。减少对战败者的「性命迫害」。
武飞:所有战略也得按照这个基础公式来布局,如果己方军事上没有优势,无法维持一命十奴的血酬标准,要麽收缩减少对抗,停止对抗,要麽趁早思考识时务者为俊杰,趁着自己手上还有武装作为筹码,进行谈判,加入其划定的秩序。
在大营中,武飞捏着毛笔添上了一笔:一套行之有效的血酬规则,对于军事集团来说,需要考虑的就是「军事占用人力资源时」,需要调动多少劳动力进行填补。而从其他区域调动的劳动力所填补的资源,必须是「军事占用」,不能让这个「劳动力供应」逐渐被「非军事既得利益集团」给榨取。
所以「奴」应当仅限在一代。即十个奴赔一命,但奴的子子孙孙不应当持续背债,同理功勋子嗣在没有付出「血的代价」时,继续享受「奴二代」供养,这就不合理了。
八旗的铁杆庄稼这种子子孙孙享受祖辈的血酬,是最经典反面教材,本应当一两代就结清的「血酬」成为了无限透支的支票。
血筹功勋是应该代代进行「述职」,根据每一代血劳评职称,不能变成金饭碗传承。而这个代代评血劳的职称,就是「秦法的爵位」。
《荀子·议兵》早有定论,国家厚赐的「魏武卒」是难以持久。魏武卒巅峰时期五万,秦锐士巅峰时期六十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