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70(1 / 2)
不谈判个三五月,甚至扯皮个两三年是不会有结果的,各方自然要绞尽脑汁维护自己的利益,搁沈宁这里跟喝盏茶一样轻松平常地敲定了。
没有任何硝烟与争斗。
隔壁东间,曾知县和裴长青也是相谈甚欢,他又指点了裴长青做文章,说了一些自己的读书、作文心得。
裴长青自是受益匪浅。
时间过得很快,屋里很快就暗下去。
裴母主动给点了蜡烛,这是蔺大掌柜让方管事送来的南方特产石蜡,烟小,没什么异味儿,也更亮堂。
曾知县再次感慨,“二郎于读书一途确有天分。”
原本他可惜裴长青启蒙晚了些,现在却觉得裴长青读书天分极高。
真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的程度。
上一次见面,裴长青还不知道如何作文,写文章也是生搬硬套的感觉,现在竟然自然很多。
关键听裴长青的言谈,他已经掌握了写文章的要领和诀窍,差的就是火候而已。
曾知县真是服了。
怎么会有人学习这样快!
裴长青谦虚了两句,“都是阿宁的功劳,她时常陪我读书作文。”
他和沈宁都是好学、会学的人,自学能力都很强,又有前世三十年的学识和阅历打底,还有现代丰富开放的文化知识熏陶,学新知识的时候不会两眼一抹黑儿地闷头苦学,更倾向于找更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摸索公式。
本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像《四书》义、《五经》本经义这些主要就是背诵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阐述,这个难不倒裴长青。
而五经不需要全背,每个考生选一经深入学习即可,考试的时候会选经。
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就是策论,就是一种公文写作,要掌握写作技巧和格式,要阐述自己对时政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策论和现代议论文差不多,和当代公务员考试的时政内容也有共通之处。
这种文章是有答题技巧的,要扣题,要在歌颂的基础上阐述自己鲜明的论点等等。
这点儿自然难不倒沈宁和裴长青。
有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引经据典,将四书的圣人言论融会贯通在文章里,辅助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多背诵优秀文章,模仿写作,他的进步自然是神速的。
曾知县想到他会谦虚,就是没想到他会说是沈宁的功劳,这让曾知县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行吧,知道你们夫妻恩爱。
知道你有个贤内助,让人羡慕嫉妒。
曾知县又指点了一些县学注意事项,最后道:“二郎这里许多优秀文章,回头可以借给县学抄几篇,供其他生员借阅。”
裴长青这里的优秀文章大部分是萧先生命人从国子监抄录的,也有谢恒从谢家抄录的,还有他委托小太监们在宫里抄录的。
这些文章代表着当今最高水平,一般人即便有钱也是看不到的。
更何况其中有些还有萧先生、卫先生甚至谢相爷的批阅,更是不可多得,价值千金。
当时谢恒拿到这些文章的时候翰林院、詹事府都有人跟他借阅呢。
若是裴长青肯与县学的生员们共读,那些生员不定得高兴成什么样儿呢。
如此裴长青去县学借读,其他人不但没有意见,反而会非常欢迎。
见曾知县真心为自己打算,裴长青也感激,自然答应。
之后裴长青也不再看书,陪着曾知县一起去新工地瞧瞧,看看育种司衙门的进度,再看看简陋的制糖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