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2(2 / 2)

加入书签

赵霁耐心等着他。

等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太平王的声音:“他……为何?”

赵霁:“王叔的家事朕并不清楚,但朕听说宫九身边有个叫做沙曼的侍女,似乎很像早就已经故去的太平王妃。”

太平王哽住。

紧接,做了个很出乎赵霁预料的动作,之间他一边磕头,一边道:“臣恳请陛下饶他一命。”

赵霁从没想过为任何人牺牲自己。即便这人是战功赫赫的太平王。

他只是平静反问:“知道他想要你身败名裂死无全尸之后,你已然选择劝说朕放了他?”明明索性不管,借皇帝手处死这个敢攀咬老子的逆子。这种做法才更加让人能理解。

太平王依旧是沉默的,但下颌紧绷的线条再次看出他其实并不轻松。

再说话的时候,语气郑重:“是我亏欠他的,臣会废去他所有武功,自请将他流放到海岛,臣会亲自关押。”

废除武功,流放海岛?BOSS这玩意,不补刀都一不留神春风吹又生。只是废了武功岂不是明晃晃的放虎归山!

赵霁不说自己顾虑,只说宫九:“你觉得他会肯?”

从宫九的角度来看,这种折辱的方式,或许比杀了他更加让他痛苦。

宫九是个很能忍耐痛苦的人,但是他忍耐的痛苦绝对不包括人格和精神上的折辱。

太平王没有被赵霁的这个问题问住,态度表情都很豁然,一副已经看淡了生死的样子:“臣和他一起,纵使再多误会,都会有消解之日。”

但是他的这个豁达在赵霁眼里有些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

父慈子孝和身后的国运昌隆相比哪个更加重要?

反正赵霁心目中有答案,于是他把这个问题丢给了太平王:“北部辽国虎踞龙盘,东边高丽虎视眈眈,西边西夏战事频起,西域各国和大宋疆土纷争不断,就连大理也偶尔出些幺蛾子。王叔却言要和一个刺客一同流放赎罪?”

于情,赵霁确实很受感动。

但是不是这个理。

宫九夜闯皇宫行刺,太平王来求情,要赵霁放过他儿子,顺便让他退休去海岛看着他儿子。这事赵霁答应了就见鬼了。

现在大宋正在用人之际。

好么,你在这种时机下辞职?

正常人能够理解的交换条件不是你延迟退休,再为大宋卖命个十年二十年来换我放过你儿子的吗?

赵霁这一通质问,把太平王都问得懵了。

皇帝陛下手里握着这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儿子要造反搞事情的消息,又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很多年的媳妇是个叛徒。在陛下眼里,太平王一家不都应该是叛徒窝?叛徒窝出来的太平王,按照‘连坐’规矩,顺理成章就是【一家造反,全家抄家】啊。宫九夜闯皇宫意图行刺,太平王作为其父,走个流程也应是褫夺封号贬为庶人流放的。

都这样了,陛下听话里的意思,是还要用他?

赵霁这个拥有着完整的现代人思维体系的皇帝,其思考问题的角度确实就和很多古代人存在差异。

在经历了一开始登基的阵痛期磨合以后,已经好了太多。

但执政手段还非常稚嫩。

有些潜意识还是改不过来。

尤其是面对宫九这种江湖背景的时候,有些问题就很难转过弯来。

宫里动静闹得太大,最终还是惊醒了坐镇后宫的向太后。

当老太太大半夜起来,颤颤巍巍被宫女扶下来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她到底在心里有没有后悔过一意孤行地要赵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