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5(1 / 2)
因着霍彦的财力,霍府的膳食在长安城顶尖勋贵圈里都算上乘。一日三食,点心不断,极尽精细。
霍光刚来时还担心寄人篱下,后来就只顾着惊叹和吃了。
今日的菜色相对清淡些。
豆腐皮包子,百花松子糕,虾饺,胡饼。几碟时蔬小炒,雪里蕻、素炒青菜,风干鸭丝,什锦虾仁,凉拌海带丝。
主食是上次刘彻赐的碧粳米做的粥,配上一盅温补的排骨汤。又兼一道清蒸黄鱼,难得的鲜美。
霍光注意到黄鱼,忍不住小声问:“仲兄,去病兄长……能食鱼吗?”他记得书上说伤口愈合要忌发物。
W?a?n?g?阯?F?a?布?Y?e????????????n????????????????o??
霍彦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你全吃光就是。”
“否则若叫他知道,你不叫他吃,”他语气带着调侃,“他能把你连人带榻一起掀出家门信不信?”
霍光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默默打了个寒颤,立刻埋头苦吃,不敢再多言。
霍彦夹了一筷子海带,心中想着胶东的事。
胶东海产品的产业链已经差不多了,杏脯可以分给关中地区的百姓做。正好配上盐铁官营,他可以借此杀几个豪强,然后就有钱了。
他想着胶东,此时临海的胶东郡守府衙内,咸湿的海风从敞开的窗户灌入,带着特有的腥气。司马迁一夜未眠,正伏案疾书,案几上堆满了文书和账册,前不久刚收了税,一郡之刑事,民事,千头万绪,他忙得脚不沾地。但此刻他脸上并无太多愁苦,反而隐隐带着一丝满足的疲惫。
自从按照霍彦的指点,利用胶东丰富的海产资源,大规模晾晒海盐、贩卖海带等海产,靠海吃海,局面便豁然开朗。
他也没想到,这海里不起眼的海草,晒干后耐储存,泡发后分量足,自带咸味,加上阿言发达的商路,价格低廉到一枚铜钱能买一大块,足够贫寒之家吃上许久,省下买盐的钱。这简直是上天赐给天下百姓的活路。
现下,霍氏商行和其名下的酒业司隶迅速接手了分销,凭借强大的渠道网络,将胶东海带卖遍了大半个汉朝。虽说阿言从中抽取三分利,但海产的七分利哪怕扣下朝廷税收,他也还能剩下钱投入地方建设和改善民生。加上杜周又陆续除了豪强那些毒瘤,霍彦租借的新农具和新搞的常平仓低价售粮,合理价格收余粮,还有低价的货款。
司马迁治下的胶东郡今年竟成了少有的富庶之地,府库充盈,连贫瘠地方的耕地都早已被种上了粟,百姓脸上也多了笑容。
司马迁觉得自己啥也没干,就被阿言给带飞了。阿言还给他交罚金。
“阿言真好。”
他今天第三次想给阿言写传记,他没跟霍彦说的是,他干了一件阳奉阴违的事儿,就是阿言让他以郡守的名义担保贷款,他用了,稍偏一点地方的百姓不相信他。于是他用了杜周的主意,以治黄的霍公名义担保了,百姓一听是霍公就去了。
他揉了揉眼睛,抽出一张纸,百忙之中,为他的阿言又写了一段传记,写完就划掉了。
“不够完美。”
就在郡守写大作之际,赵喜娘正在清点新一批准备发往长安的海产品,除了惯例的咸鱼干,更多的是新鲜海货。硕大的海蟹、活蹦乱跳的对虾、肥美的牡蛎,以及珍贵的干贝。这些需要用霍氏工坊特制的、内嵌硝石冰块的“冰箱”木箱,由水运船只接力运输,才能保证送到长安时依旧新鲜。
赵喜娘听闻她小爹并着冠军侯,大将军都回了长安,心道肯定得吃些好的补补,这次挑选得格外用心。
“大人,运农具的船又到了,还有主君的信。”
一名属下恭敬地呈上一个密封的竹筒。
赵喜娘接过竹筒。拆开火漆封口,里面是霍彦略显随性的字迹。信中除了问候,还提到了长安局势以及自己替司马迁交了罚金,让他和杜周最近少杀些豪强,最后并再次强调了推广海产,惠及百姓的重要性。
看着信中那句“黎庶之安,系于立足,国富则民安。胶东百姓衣食之事,托于喜娘,我心甚安,喜娘乃艳枝红冠,某窃以喜娘为傲也。”
我私下里总把喜娘当成我的骄傲。
赵喜娘心头一热,她提笔写下回信,除了汇报海带销售的盛况,还特意提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