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4章 一轮筛选,投标建设!(1 / 2)

加入书签

第144章 一轮筛选,投标建设!

已经认清楚形势的西人检查官,自然不会主动来得罪他,

哪怕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要让程野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迟早会成为东派的又一主力,甚至可能参与到检查站的权力分配中。

但比起遥不可及的「以后」,他们更在乎眼下的利弊。

现在跑去招惹程野,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平白吸引火力。

哪怕是站队狂魔,也得仔细掂量投入与收益,才敢做出这种风险远大于回报的决定。

但加西亚不同。

两人之间的仇怨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西人内部也需要一个「代表」来制衡东人的新星。

与其让所有人都暴露在东人的视线里,不如推出一个已经与程野结怨的人,既符合派系利益,又能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对抗。

种种因素交织之下,加西亚现在就算想退,西人的检查官们也不会允许。

「呵,有意思,这伤还没好就急着来承包了。」

程野盯着看了会,加西亚走路时左腿明显有些跛,裤管下隐约能看出绷带的轮廓。

另外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一般,像放了长假后被迫返校的大学生,眼神里带着几分没睡醒的呆滞,甚至有点游离。

「这次的承包,事关卫星城建成后的检查站权力分配。」

李马太沉吟着,继续讲着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小道消息:

「到时候三座主站会缩减规模,南北两站以后都得改成单人执勤模式,就是现在实行的4人执勤,中央站也会砍成6人编制,三座加起来14个检查官就能运转。」

「靠近缓冲区的第一座卫星城,规划容纳20万人,这是内城各部门联合共建的,由哈林站长亲自带队,建成后会设一座迷你检查站,就两条通道,一条走车,一条走人,俩检查官就能看住。」

「再往外的卫星城,才轮到咱们这些人承包。目前一共规划了24座,每座容纳3万人的规模建设,按两两一组算,满打满算也只需要48名检查官。可你想啊,前期哪可能一下子铺开这麽多?能先启动一半就不错了。」

李马太咂咂嘴,「所以这次竞争,每一轮都很重要,都不能错过。」

「照这麽说,目前在场的80名检查官,第一轮就要先筛选出去至少32人?」程野迅速心算一番,语气里带了几分凝重。

「嗯,是这个数没错。」李马太点点头。

几乎是快一半的人了,这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程野暗暗思。

事实上,以幸福城当前的实力,规划24座卫星城已经完全超标。

哪怕建筑材料储备再充足,也绝无可能同时支撑一座20万人的核心卫星城,外加24座各3万人规模的次级卫星城同步建设。

然而丁以山既然敢下这样的指令,背后必然有更深的考量。

是内城各部门博弈后的结果?

还是说.

程野心头闪过一丝猜测,如果只是想把材料平均分配下去盖房子,根本不需要检查官亲自带队,只需工务署安排工人按图施工即可。

既然特意让检查官参与,就说明这其中必然留有「操作空间」。

难道是想让24座卫星城形成竞争?

用这种方式倒逼建设进度,让各个承包组在资源丶效率丶成果上互相较劲,最终筛选出最优的发展模式?

程野一时间思路渐明,但最终的答案还得看这一轮考核的内容来定。

不多时。

距离九点的会议还有近半小时,所有检查官就已经全部到位。

丁以山见状不再迟疑,先是示意工作人员分发厚厚的资料册,随后抬手示意哈林开启会议。

「幸福城检查站新纪35年第4次检查官全体会议,正式召开!」

哈林站起身,声音清晰而沉稳,「本次全体会议主要聚焦于外城建设,现由我再次向大家传递幸福城外城计划的核心要点。」

「1.外城计划的目的:经统计,目前即将迁徙至幸福城的流民数量已达76万人,且日均新增1.2万人,增长趋势持续。根据超算系统测算,最终预计将有117万流民纳入幸福城居民范畴。该规模已远超缓冲区承载上限,为保障流民安置工作有序开展,现决定立即启动外城计划,确保相关人员得到妥善处置。」

「2.外城计划为什麽需要检查官参与:本次外城计划系由丁站长向高层专项申请启动,是检验检查官队伍实战能力的重要契机。项目若能顺利实施,将打破检查站现有活动范围局限,为后续建设各级卫星城检查站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检查官队伍规模扩充至200

人。新增50个编制名额,将按照规定从现有检查官子嗣中择优递补,以保障队伍建设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3.外城计划对于幸福城的意义:外城计划的推进,是幸福城优化空间布局丶提升承载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有序安置新增居民,可有效缓解现有城区资源紧张局面..:」

「4.外城计划对于周边的影响:将形成以幸福城为中心的辐射圈,带动周边废弃区域的资源再利用,同时通过卫星城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压缩感染体的活动空间,降低对主城的威胁.::」

「5.外城计划的核心难点:物资调配与运输安全丶流民安置后的治安管理丶不同卫星城间的资源平衡丶突发感染体袭击的应急响应..:」

「6.外城计划的参与方:以检查站为主导....」

「7.外城计划的阶段划分::::」

简简单单的包干计划,落到实处,就会变成长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整体的角度来衡量,程野提供的所有计划细节,约莫只占完整方案的15%。

剩下的85%,全是幸福城与检查站的决策人员,在这四天里昼夜赶工补足的。

其中不仅涉及全方位的奖惩机制,更勾勒出了检查站未来的发展路径。

哈林逐条念诵,声音在会场里回荡,程野不仅没有觉得枯燥,反而时不时颌首点头表示肯定。

因为他明白,现在的这些可不是用来糊弄领导,糊弄民众的废话文学。

而是接下来马上就要落地执行的行动指南,每一条都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存,容不得半点虚浮。

其中最让他注意的两点,分别是第17条,以及第32条,几乎直接决定了承包逻辑。

17条是关于卫星城建设中的人员归属,检查站给出的答案是「招募制」。

这意味着检查官不能被动等待分配,必须亲自走进流民队伍,用自己的建设理念丶规划蓝图去吸引迁徙者加入。

当然,为保障基础运转,所有获得包干资格的检查官会先得到200人的初始名额,这些人是从缓冲区内精挑细选的,大多是有胆量丶愿闯荡的青壮年,自带一股「向外开拓」的冲劲。

但后续人员扩充,就全凭检查官的号召力:是能靠愿景凝聚人心,还是能靠实绩赢得信任,直接决定了卫星城的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

32条是有关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果然没走平均主义的老路,而是采用了一套精巧的平衡兑换制:

核心指标是「安置人数」。

每成功安置一名流民,承包组就能获得相应点数,点数可直接兑换建设物资丶生产资料丶甚至是额外的营养浆和防御设施丶武器装备等。

关键变量是「民众满意度系数」。

检查站会安排暗线调查,若检查官为刷点数盲目扩招,却忽视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所丶食物丶安全),满意度暴跌,系数最低会降至0.5,最终到手的实际资源会大打折扣。

而低于0.5,检查站就会启动淘汰机制,将该检查官淘汰,并做出期数资历降低丶封锁资历累积等惩罚,从而确保不会有人为了功绩乱来。

若人数不多但安置质量高,例如秩序稳定丶建设进度良好,系数可升至1.5甚至更高最终形成小规模高质量→高系数→多资源→稳步扩张的良性循环。

与人员机制对应,每个承包组会获得100点基础点数。

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具体能兑换多少物资,但应该足以支撑五百人的初期需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