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宛若曹操 率先进攻(2 / 2)

加入书签

观战船数量,足有数百艘。

但数百艘的战船数量,并未给赵德秀带来安全感。

在他目中,宋军的战船大多为走舸与斗舰。

走舸船体狭长,桨手众多,速度极快,通常用来水面侦查。

至于斗舰,船身用多重木板加固,两侧竖立女墙,可防卫士兵半身,属于中型战船。

在港口中,斗舰的数量最多。

可重要的是,赵德秀在港口中未看到多少楼船。

「我军楼船,太少了!」

赵德秀忍不住叹气。

楼船作为水上利器,大宋军中一向稀缺。

昔年后梁为抵抗晋军渡过黄河,东拼西凑下,方才整出十馀艘楼船在黄河上阻截晋军。

就是那十馀艘楼船,还被晋军给尽数焚毁。

后来周军征淮南时,虽得到了许多唐军战船,但那些战船基本以斗舰为主。

平定南平后,赵德秀曾第一时间问询过梁延嗣,南平军中楼船的情况。

那时赵德秀得到纸面数据是:三十馀艘。

这一数据并无造假,但重要的是,楼船与其他战船不同,是需要时常维护的。

而南平国耽于享乐已久,赵德秀很担心高氏君主并未重视这一点。

有此担心,赵德秀先前曾让梁延嗣去仔细摸清每艘楼船情况。

能整修的楼船,就赶紧抢救下。

从今日的情况来看,南平的楼船应当是大多「伤重不治」了。

听到赵德秀的叹息后,梁延嗣脸有愧疚。

「臣当年曾建言过先王,然先王无意防护,臣有罪。」

说着,梁延嗣就要下跪请罪。

梁延嗣岂能不知,南平水军楼船的缺失,会让宋军在接下里的水战中,劣势被进一步放大。

然梁延嗣还未跪下,就被赵德秀伸手挡住。

「我军楼船败坏之罪,在于保融保勖两兄弟,与将军无关。

将军不用挂怀。」

扶起梁延嗣的同时,赵德秀脸上已无叹息之色。

若能尽得南平水军三十馀艘楼船相助,那宋军在接下来的洞庭湖水战中,是会轻松一些。

但纵算没有,这一战还是得打。

「无舟船之利」,自古是中原政权统一天下的难题。

万事开头难,一味叹息于国无用。

当扶起梁延嗣后,赵德秀有感他之辛苦,伸手为他稍微整理一番被风吹乱的白发。

手一伸出,赵德秀便感觉到风向。

时值冬季,是东北风。

这一风向,让赵德秀心有所感:

「梁将军,今季洞庭湖上常刮什麽风?」

梁延嗣不知赵德秀为何突然问起这点。

有感于赵德秀的礼遇,梁延嗣迅速答道:

「今季时常刮的是北风或东北风。」

回答完这句后,梁延嗣又想起一种可能:

「但有时亦会刮起迅猛西北风。」

听到梁延嗣的回答后,赵德秀神色悠悠,不知在想着什麽。

既是南征,宋军自然要主动发起进攻。

大宋建隆元年十一月下旬。

赵德秀亲率四万宋军,乘坐着数百艘战船从洞庭湖朝着岳州进发。

岳州又称巴陵,是后世的岳阳市。

宋军一动,周行逢就已得知消息。

为不让宋军有可乘之机,周行逢选择率军在洞庭湖上的君山与艑山之间迎敌。

君山与艑山,分别是位于洞庭湖东北侧的两座岛屿。

这两座岛屿一左一右,宛若两座门神般,控遏着宋军从洞庭湖进入岳州的要道。

将武平水军列阵于要道外,实为进可攻,退可守。

十一月十九日,宋军与武平军在君山外的湖面相遇。

随着与武平军愈发接近,远处湖面上壮观的一幕落入宋军的眼中。

武平军中的上百艘楼船如同一座座湖面上移动的山峦,坚木裹铁的船身泛着乌黑的光泽。

察觉到宋军战船在接近,武平军的上百艘楼船稳稳的碾过水面,在湖面上劈出一道道宽广的浪痕。

武平军的上百艘楼船并非零散排布,靠着众多优秀的水手,船与船之间虽有间距,却透着严整的章法。

上百艘楼船几乎同时前进,宛若一道延绵的山脉,横亘在身前数里的水域上。

在望之如山般的楼船周围,有着数之不尽的斗舰如穿梭的鱼群般往来游弋。

它们体型虽远不及楼船,却胜在数量众多,像是给身旁的楼船套上了流动的铠甲。

在周行逢的徵召下,斗舰上丶楼船上,密密麻麻的武平军身影如蚁沾附。

初观武平军数量,何止四万之众?

恐有十万!

眼中出现的一幕,让一众宋将都不由脸色骤变。

武平水军战船的强大,远超众人的想像。

武平水军的人数,亦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估。

位于后方楼船之上的赵德秀,在见到眼前一幕后,眼神中亦不免震惊。

知道两方水军有差距,没想到差距竟能这般大。

一时间赵德秀终于明白,为何在淮南大胜后,周世宗未一鼓作气,一举灭掉南唐。

但震惊的情绪只出现一会。

昔日三千逐三万都敢为之,何况今日手中有数万雄兵?

察觉到武平军的气势,会影响到己方军心后,赵德秀抽出腰间长剑,击打着楼沿厉声说道:

「传令全军:

孤亲自督战,若有舰船越后一步者,皆斩!」

赵德秀命令一出,登时就有传令官踏上走舸,凭藉着走舸的机动性快速在全军中穿梭,传达出赵德秀军令。

当赵德秀的命令传遍全军后,全军将士精神一振,心中退缩之意尽消。

下达完第一道军令后,赵德秀持剑看向呼延赞:

「素闻卿骁勇,百闻不如一见!」

昔日呼延赞夺取壶关时,赵德秀并未亲眼见到。

形势上敌强我弱,除去语言震慑外,还得做出具体行动。

赵德秀是主帅,不能轻易行动,而全军皆知呼延赞是赵德秀亲卫统领。

若能让呼延赞代主上阵,足以进一步振奋军心。

赵德秀话音刚落,呼延赞便慨然领命道:

「王上但画形势,今日令王上见矣!」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