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璟惊吓 再动国灭(1 / 2)
第129章 李璟惊吓 再动国灭
水寨中,李观象正一心处理着政务。
周行逢离开前,曾信誓旦旦告知李观象临近黄昏,当有捷报传来,
对于周行逢的话,李观象一直信之不疑。
周行逢若无大才,怎能想出「铁索连环」之策,以镇压宋军嚣张气焰?
由于对周行逢的信任,当申时到来后,李观象就穿上官袍,来到水寨外准备隆重迎接他的主上归来。
李观象能得周行逢宠信,除去他自身才能不俗外,懂得谄媚亦是重要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观象远远望到水面上隐有舰队浮现。
观望到这一幕后,李观象兴奋的命浆手驱使斗舰上前。
然越接近那支舰队,李观象就越察觉到不对劲。
当看清那支舰队上悬挂的旗帜后,李观象脸色大惊,急命浆手驱使斗舰退回。
可还是太迟。
宋军舰队前锋的走,发现了李观象的这艘斗舰。
藉助着走的机动性,宋军斥候很快就将李观象团团围住。
被宋军斥候包围后,李观象惊得跌坐在甲板上。
水寨内的军队,基本上都被周行逢带出迎战,李观象身边哪有多少护卫。
李观象直接宋军斥候生擒。
随后,基本无防卫力量的水寨,更是直接被崔翰亲率的宋军攻破。
当占据武平军水寨后,崔翰命人将李观象送至回宋军水寨。
赵德秀得知崔翰捕获一只大鱼,让人将李观象带过来。
李观象一至,赵德秀就指着帐内跪地的一众武平军将率说道:
「今日洞庭一战,我军大胜,十万武平军,或死或降。
汝之同僚,皆在此处。」
赵德秀的这番话,惊得李观象身体乱颤。
「节,节度使呢?」
李观象下意识问起周行逢的下落。
对于这一点,赵德秀亦不清楚。
「周行逢下落不明。」
今日一战,降者众多。
加上大量巨舰残骸漂浮在水面上,对宋军打扫战场一事造成了不少困扰。
见周行逢并未被俘虏,李观象刚刚松了一口气,可随后又掩面痛哭起来。
因为按常理推断,在那样的大火中,周行逢是很难逃生的。
一想到周行逢可能战死,李观象怎能不为武平及自身的未来感到悲哀。
早晨周行逢的自信满满音犹在耳,没想到还未一天时间,武平国的命运却直接来了个急转弯。
李观象一哭,帐内的武平众降将,亦纷纷痛哭起来。
这一现象,足以证明周行逢在武平国内颇得人心。
遭逢大败,赵德秀可以理解李观象等人心中的悲痛。
但赵德秀见李观象,不是为了听他哭的,
于赵德秀的示意下,帐内宋军用兵刃止住了嘈杂哭声。
利刃交颈之后,李观象一下子忘记悲痛,连对赵德秀拜道:
「王上有何吩咐?」
今日一战,除去衡州的杨师所部外,武平主力基本尽丧。
李观象深知,纵周行逢未死,武平国亦大势已去。
五代中的忠诚,大多是有底线的。
见李观象表露出投效之意,赵德秀方才满意。
今日所俘武平将领颇多,然这些将领大多是听命行事之人,对武平国无多大影响力。
唯有李观象,实为武平国相,接下来用处颇多。
看向李观象,赵德秀问道:
「周保权在何处?」
周保权是周行逢独子。
虽说周行逢很可能战死,但武平国不是南平国,以周行逢在武平国内的影响力,难保不会有一些将领,想着拥立周保权继续负隅顽抗。
例如那杨师。
见赵德秀问起周保权,李观象面有不忍。
可再感谢周行逢恩德,眼下小命不保,李观象哪还顾得上那麽多?
「周保权在潭州。」
得知了周保权的下落后,赵德秀就命人将李观象等人给带下去。
等帐内无旁人后,赵德秀正欲让呼延赞将潘美唤来,不料他却发现呼延赞正专注的,盯着自己身体看。
这一幕,让赵德秀好奇心顿起:
「你在看什麽?」
听到赵德秀的询问后,呼延赞将目光从身体上移开:
「末将在寻思,该将祝融神像纹于何处。」
呼延赞的这句话,让赵德秀愈发不解。
「你祖上是祝融氏?」
赵德秀知道呼延赞,有爱纹身的个人爱好。
但以往呼延赞喜欢纹字,很少纹图案。
对于呼延赞的变化,赵德秀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猜测。
见赵德秀误解,呼延赞连忙道:
「非也非也。」
「是梁老将军说,王上一火定北,一火平南,有祝融之风。
某是王上亲随,身上岂能无祝融神像乎?」
呼延赞的回答,让赵德秀直接一愣。
他这一刻终于知晓,为何梁延嗣能侍奉数代高氏君王而荣宠不衰了。
洞庭湖一战的军情,如野草般在武平国内迅速蔓延着。
但天下间关注这一战的,何止是武平国内的人?
南昌府,长春殿。
李璟看着跪在榻下的李煜,直接开口教训道:
「林仁肇,是朕留给你的方面大将。
你怎可在众臣面前将他驱逐出殿?
朕从不惧中原,你怎就无半分传承朕的心志!」
数日前,李璟下诏为李从嘉改名为李煜前段时日,李璟病情反覆一直在养病。
当病情稍有好转后,李璟就听闻了那一日在含光殿内发生的事。
对于那一日李煜的举措,李璟是不满意的。
李璟认为身为一国之君,不当在众臣面前,如此明显的暴露对中原政权的恐惧。
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众臣抵挡中原政权之心。
未曾「北狩」前,李煜对中原政权有着忌惮,但谈不上畏惧。
「北狩」后,李璟感觉到李煜的心态变化了许多。
教训完李煜后,李璟从一旁内侍的手中接过汤药,一饮而尽。
近来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喝药的频率越来越高。
正是察觉到这一点,李璟才想着要尽早打消李煜心中于国无益的情绪。
李煜生性孝顺,面对李璟的教训,他脸色恭敬的承受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