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去华贪华 殿试之议(1 / 2)
第144章 去华贪华 殿试之议
日光照在贡院外的青石阶上,照亮了贡院外排起的长龙。
在长龙中,一部分是身穿锦绣的世家子弟,然更多的是身穿布衣的寒门子弟。
许多布衣身影,恍若初春破土的新苗,正拥挤地朝着贡院下方的报名处涌去。
开封府中的衙役早已在场,维持着贡院外的秩序。
在许多衙役眼中,今年的贡院与往年有很大不同。
许多衙役是第一次见到,在贡院外会出现众多衣衫简朴的学子。
记得印象中,过往的贡院好像大多只为冠带子弟所敞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冠带子弟竟会违和地与布衣子弟相聚在一处,同时进行着报名科考之事。
这便是科举新政带来的能量。
既是开设恩科,那便一视同仁。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身份清白的在京者,朝廷都会给予他们一次省试的机会。
面对这一次难得的机会,莫说寒门子弟,就是哪位世家子弟会不动心?
而要想获得这一机会,有个前提是,不管是谁都得亲自来贡院外报名。
周渭来到贡院外的速度不算慢,但他还是晚了一步,无奈处在了长龙的中间。
从周渭的视角中望去,他身前站的便是一位衣着光鲜的世家子弟。
周渭不知道的是,他身前的这名世家子弟名张去华,颇有来头
张去华,字信臣,是大臣张谊之子。
张去华自幼读书刻苦,敏于诗赋,周朝时以父荫补太庙斋郎。
当年周世宗平淮南时,张去华献上《南征赋》与《治民论》,得到周世宗赏识,转命为御史台主簿,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但张去华认为,凭他的才能主簿一职太过委屈他,遂弃官不做,回到乡中闭门苦读。
苦读数年诗书后,张去华听闻宋朝建立,便重新入京凭手中文章出入达官贵人府邸,得到大臣李昉赏识,从而渐渐名扬京师。
本来张去华并不打算今年就入仕,他想在汴京中再养望一段时日。
昔年的「主簿」一职,让张去华一直耿耿于怀。
张去华养望,是想让朝廷主动徵辟他,以证明自身的才能。
但今年朝廷的新田政,迫使张去华改变了主意。
张氏是京畿地区有名的地方豪族,在「清查田亩」的打击下,张氏损失颇重。
基于这原因,面对朝廷抛出的橄榄枝,张氏只能甘之如饴的咬下。
而作为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张去华自是不能再任性。
一比较周渭与张去华前半生的境遇差距,足以简单一窥当世寒门与世族子弟间的云泥之别。
在排队前行中,张去华忍不住用锦帕,捂住了鼻尖。
由于队伍中寒门子弟众多,生活条件不佳的寒门子弟,在个人卫生方面就有着疏忽。
身边传来的阵阵异味,让自小富贵的张去华,内心中的反感情绪越来越浓。
「这世道,当真是愈发荒谬。」
遍观历代史书,何曾见过尊贵的冠带子弟,与粗陋的寒门子弟同处的?
「真是世风日下,不知盛唐德政何日才能恢复。」
张去华的父亲张谊在世时,就常与诸多公卿进言朝廷,要朝廷尽快恢复「大唐德政」。
而这一群冠带子弟口中的德政,无关其他,在于「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
哪怕用精美的锦帕掩住鼻尖,但让张去华反感的气味,还是时不时传来。
这阵阵异味,让张去华望着身前身后诸多布衣的眼神中,多了好几分厌恶。
就在张去华将要忍不住时,他终于排到了报名处。
张去华如蒙大赦般,从袍袖中拿出户贴,交到登记的礼部官员手中。
户贴是当世的户籍身份证明,凡居于开封城内的人,皆需携带官府发布的户贴。
由于张去华出身京畿豪族,他的户贴信息颇为丰富,丰富到能让礼部官员一眼看出他的来历不凡。
而在得知张去华的姓名后,这名礼部官员先是思索,后是惊讶。
「你就是近来在城中,颇有才名的张信臣?」
说这句话时,礼部官员的语气中,油然带上了几分奉承。
礼部官员的语气,让张去华很是受用。
张去华从礼部官员的奉承中,重新找回了倨傲的底气。
「正是不才。」
望着颇有气度的张去华,礼部官员好感更甚,他快速写好一份「准考证」交到张去华手中。
「以信臣之才名,今科高中不在话下。」
本来按照规定,礼部官员在给予「准考证」前,要适当做一些考教,证明来报名的学子,有着一定的文学基础。
但介于张去华的名声与身份,这一层考教竟被礼部官员直接免去了。
从礼部官员手中接过「准考证」后,张去华感觉到后方寒门子弟看他的目光中,充满着羡慕。
这让张去华骄傲更甚,他仰着头离开了贡院外。
待张去华离开后,周渭便走上前。
看到周渭的穿着后,礼部官员顷刻间收起笑脸。
「户贴。」
冷冰冰的语气,倾注在周渭身上。
然受惯歧视的周渭,并不以为意。
周渭珍贵的从怀中掏出户贴,交到礼部官员的手中。
当看到户贴上乏善可陈的信息后,礼部官员兴致缺缺,然就在他发放「准考证」时,户贴上的一道简简讯息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你原是南汉人士?」
礼部官员的语气中,带上了怀疑。
今日报名的学子,原户籍绝大部分是中原的,毕竟向周渭这麽能跑的人,的确很少见。
见礼部官员有所怀疑,周渭连忙解释道:
「曾经是,数年前来我就仰慕王化,迁入大宋境内。」
周渭的解释,并未打消礼部官员的猜疑。
就在场间气氛一时陷入凝滞时,旁边出现了一道声音:
「岭南,不是大宋国土吗?」
这道声音一出,礼部官员脸色顿时一变。
说这句话的是刚来至场中的薛居正。
因深知赵德秀对科举新政的看重,薛居正在忙完公务后,便想着来贡院外看一看。
薛居正一到,就见到部内官员正在为难周渭。
表面上这名礼部官员,是在担心科考会混入敌国奸细,但实则这一点担忧,纯属杞人忧天。
要想通过科考入仕,是需要真凭实学的。
若能在大宋入仕,何须屈尊当一朝不保夕的奸细?
况且哪有奸细,先在流民中混迹数年的。
见是薛居正到来,礼部官员连忙起身行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