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章 218【赴黄泉】(1 / 2)

加入书签

第219章 218【赴黄泉】

太和二十年,三月初四。

这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清早一个惊人的噩耗在城内飞快传开。

年仅十九岁的济民堂神医徐知微不幸染病而亡。

很多人在听闻此事的瞬间只当这是一个恶毒的玩笑,那位徐神医自从去年秋天来到扬州,几个月的时间里救治病患无数,让济民堂在扬州境内的名声乘风而起,坊间皆在传扬神医之名。

两个月前的影园大宴,徐知微第一次在世人面前露出真容,其冷艳倾城之貌足以令人倾倒,那份行善救苦之仁心又让众人十分敬重。

大宴结束之后,徐知微便消失不见,济民堂对外的说法是神医因病休养。

前来求医的百姓们固然觉得可惜,但是更希望神医能够早日康复,而且济民堂的其他郎中医术也不差,故而徐知微的消失并未引起非议,反倒时常有百姓去大明寺为她祈福。

没人能够想到,徐神医竟然会香消玉殒。

半天之内,全城震动,无数百姓赶到济民堂附近吊唁。

此刻的济民堂已经戒严。

扬州同知薛淮亲率官吏而至,此外乔望山丶沈秉文和黄德忠等本地乡绅的车轿亦出现在济民堂外。

济民堂的郎中和管事满面哀恸,同时心中又有诸多不解。

其实他们对徐知微并不了解,原先只知这位医术精湛的女子来自杭州总堂,并且她身边的随从都是总堂派的人。

她沉默寡言清冷如霜,除了治病救人,似乎对一切俗务都漠不关心。

这些郎中们尊敬她,却也因她的神秘和总堂背景而保持着距离。

如今她骤然离世,这份哀恸中难免掺杂着迷茫与不安——这样一位近乎天赋之才的神医,怎会如此轻易地被一场疾病夺去性命?

薛淮在府衙官员以及沈秉文等人的簇拥下,走进济民堂略显压抑的前院。

他身着素色常服,神情庄重而肃穆,目光扫过院内跪地痛哭的百姓丶面色惶然的郎中和管事,最后定格在悬挂起的徐知微的画像上——那是按照她影园露面时的模样所绘,容颜清丽,眼神却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清冷与疏离。

画像下,只有孤零零一盏长明灯。

「肃静!」

岳振山一声低喝,蕴含着官威的声音压住满院的悲声与嘈杂。

薛淮向前一步,沉重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诸位父老乡亲,诸位济民堂同仁。今日,本官与诸位贤达同来,皆因徐神医之殇,实乃我扬州府乃至江南杏林一大损失!徐神医妙手仁心,自去岁入扬以来,活人无数德泽苍生。然天妒英才,神医竟罹患恶疾,不幸仙逝。本官闻此噩耗,痛彻心扉!」

「本官深知,徐神医之逝非独济民堂之悲,更是我扬州城乃至所有曾蒙其恩泽者之痛!神医虽非扬州生人,然其已将仁心大爱洒遍此间土地。故本官今日以扬州府衙之名宣告,徐神医当以扬州医官之礼,厚葬之!」

他以府衙之名,授徐知微「扬州医官」之荣并宣告厚葬,这几乎是地方上对非官身平民所能给予的最高哀荣。

这不仅是对徐知微医术仁心的盖棺定论,更是对其功绩的官方背书,瞬间堵住所有可能的非议与猜测。

「大人英明!」

乔望山第一个躬身响应,沈秉文和黄德忠等乡绅也纷纷躬身附和。

薛淮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济民堂几位主事的郎中:「诸位同仁勿需过度悲恸,亦不必担忧济民堂未来。神医虽逝,然其济世之志永存。府衙将会同在场诸位贤达,全力支持济民堂继续行医济世,发扬徐神医之仁心仁术。当前首要是办好后事,神医生前清冷自持不喜喧闹,故后事不宜过奢,当以寄托哀思为主。灵堂设于济民堂内,供扬州百姓凭吊七日。七日后,择吉时于城西大明寺侧安葬神医。」

「大人……大人深恩,济民堂上下……感激涕零!」

一位年长的郎中,也是扬州济民堂名义上的主事,激动得老泪纵横,带着众人跪下叩谢。

济民堂内外,白幡飘动,越来越多的百姓自发前来,或焚香丶或献花丶或默默垂泪,灵堂前很快堆满了寄托哀思的朴素祭品,人潮涌动却井然有序,悲痛中透着一股肃穆的庄严。

薛淮在灵前亲自上了一炷香,对跪在一旁的郎中和管事们再次温言抚慰几句,才在众人的恭送下离开。

……

当扬州城陷入哀恸,万千百姓涌向济民堂吊唁那位神医时,镇江府这边运河码头上的喧嚣依旧,帆樯林立,贩夫走卒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一匹快马自北方奔来,穿过熙攘的街市,最终停在运河畔一座白墙黛瓦丶门楣无匾丶只悬两盏褪色旧灯笼的深宅侧门。

骑士翻身下马,将一张卷得极细的纸条交给门口一个面无表情的灰衣汉子,低声说了几句。

汉子点点头,脚步无声地穿过几重庭院,来到后院一间门窗紧闭丶光线晦暗的书房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