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四章 韩爌有些小後悔(2 / 2)

加入书签

朱由校哈哈大笑,「直抒己见好,朕就是希望众臣工直抒己见。」

韩看着得意洋洋的顾秉谦,又看着一脸和煦如春风的朱由校。

你俩搁这给我打样是吧。

是不是点我?

告诉我这个重任首辅,以前的规矩变了,今后内阁跟皇上的关系就要这样,要和谐,

不要针尖对麦芒。

韩眼睛微微一眯。

顾秉谦没有节操,身段柔软,满朝闻名。要不然当初魏忠贤也不会举荐他入阁,然后一步步把几位大佬排挤走,成为首辅。

可是如此与皇上「相得益彰」丶「配合默契」,就有些让人意想不到。人家好岁也是宦海浮沉里打拼出来的,居然如此轻易地成了皇上鹰犬,指哪打那,一点颜面都不要了。

顾秉谦与韩四目相对,目光在空中交织。

顾秉谦淡淡一笑,韩元辅,来日方长,等你真的在皇上手底下总政务一段时间,就会明白,老夫是多麽的不容易!

顾秉谦的举荐,没有人反对。

工部尚书周绍秋开口:「皇上,臣举荐魏阁老出掌都察院,兼任总宪一职。」

众人不由转头看向他。

周绍秋跟顾秉谦丶魏广微一样,都是依附魏忠贤才起势。魏忠贤出镇南京后,他们这一夥立即集体转正为帝党。

但是满朝都知道,真正的帝党在制置司。

周绍秋等人想成为帝党,皇上还不一定收。

于是他们一夥,包括崔呈秀等魏党骨干,都转头依附在顾秉谦魔下,组成「外围帝党」。

李起元丶黄克丶李养正等人对视一眼,没有出声。

他们知道这个举荐在皇上那里肯定通不过。

为何?

因为魏广微此人品行低劣,才干一般,在内阁划水摸鱼,问题不大。

但是出掌都察院就不行!

他压不住那些御史,完不成皇上的任务。

弑君谋逆案和卖国通贼案,都察院是重灾区。

比如兵科都给事中常田闻,因为其叔叔常谷山违禁走私,外通逆贼被牵连进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常田围被查出出卖军情,收受建奴贿银,恶意弹劾巡抚边将,败坏边事..:

人证物证皆在,证据确凿。

这个罪名坐实,不仅师门好友无法施以援手,还被他连累一大群。

他拿了李永芳的银子,疯狂弹劾几位辽东巡抚丶兵备道和辽东总兵等众将,包括孙承宗丶喻安性和袁崇焕。

为了达到效果,对得起李永芳给的银子,还呼朋唤友,动员师门师兄弟,以及同科丶

同年等一大帮人,鼓惑他们一起上疏弹劾,壮大声势。

这些人跟着上疏弹劾,多半是出于对常田闻的「信任」以及所谓的「正义」,银子没分到,还自备笔墨纸张。

结果一清查,你们都是为虎作怅的帮凶!

就连天下名士丶常田围的老师叶茂才,年近古稀,也被缇骑捉拿,一家老小押解到京师,然后以卖国通贼同党罪名,被满门抄斩。

享誉海内丶名满天下的一代名士,就是因为被一个学生蒙蔽,写信鼓动好友和门生弟子们去声援那位「好学生」:

最后落得一家老小弃市,还身败名裂,带着卖国通敌丶为虎作怅的罪名屈死九泉之下。

冤不冤!

惨不惨!

都察院御史,还有六科给事中,两起大案被杀了不少,但还有不少人继续在位。

这里是清流大本营,刺头扎堆的地方。

你想荣升总宪,身为都察院总扛把子,就得完成皇上交代的任务,把这些清流和刺头安抚住,不要没事老跳出来指手画脚,天地。

虽然皇上不会听,但是一群苍蝇老是围着你嗡嗡叫,任谁都烦。

可魏广微安抚不住都察院那帮御史。

不仅安抚不住,他出任左都御史,那群御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跳反,集体上疏,把新上司弹劾下去。

他们耻于此疗为总宪,有辱都察院清名。

必须推一位有能力有手段,也愿意帮皇上安抚住那帮御史的人出任总宪,才会获得皇上的首肯。

否则推举谁都是白搭。

接下来的举荐是五花八门,有举荐翰林院学士,出名的清流;有举荐致仕在原籍养病的名士;还有一位侍郎举荐崔呈秀,遭到众人强势围观。

黄克幽幽地说:「皇上,臣举荐刑部左侍郎王之案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此言一出,堂里鸦雀无声。

众人在标里细细一琢磨,不由摇叹,姜还是老的辣。

黄克举荐王之菜,可谓是左右兼顾,通盘考虑。

而且人是黄克举荐的,但肯定他们这一夥馆阁党早就在私下都通过气,达成产默契。

众人不由悄悄地看向朱由澡,皇上,这回你标亥意足产吧?

韩觉得有些不自在。

从万历年中期开始,包括天启初年,无丞是朝会还是如这般的御前议事,哪次不是争吵不休?尤其是公推重要官职时,更是吵得天崩地裂,就差上演全武行。

皇上坐在上首位,无可奈何,秉插话都插不进去,

可是今天这御前议事会,还是公推阁老和左都御史这仕重要的官职,居然开得如此和谐平静。

大家高眉搭眼,论话和声和气,像极产用顺的小媳妇。

一切言丞,都是小标翼翼,再三思量。不要论吵架,秉反驳都没有。

幻觉!

一定是幻觉!

韩一时间有些恍惚和迟疑,自己复起的决定,是不是匆忙产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