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五章 祸事,大祸事!(1 / 2)

加入书签

第175章 祸事,大祸事!

在朱由校收到兴明会执行局南京分局主任执委冯梦龙领衔,执委刘国华丶堵胤锡等人联名的正式报告时,江南的风波早就传到京师。

文渊阁内阁首辅值房里,兵部左侍郎李瑾一脸焦虑,双手捧着茶杯,眼晴直直地看着韩。

左副都御史张凤翔低着头,右手摸着桌几上的茶杯,手指头在杯盖上轻轻拂动。

太常寺少卿王洽拿着茶杯,小口地抿着温茶,神情悠哉。但目光闪烁,时不时偷偷警一眼,在韩丶李瑾和张凤翔身上跳动。

韩背着手,在房间中间空地来回地走动,足足一刻钟,不发一言。

李瑾等不及了,正要开口,韩开口了。

「稚羽。」

张凤翔猛地抬头,他没有想到韩打破寂静的第一句话是对着自己。

「元辅,请问何事吩咐?」

「你跟李懋明谈过吗?」

张凤翔脑子里转了一下,想起韩说的李懋明是李邦华,邹元标的授业弟子。

邹元标是万历年间有名的净臣,与高攀龙丶顾宪成并为东林三君子。

李邦华作为邹元标的得意门生,秉承师风,以敢言闻名天下。

不过他比恩师邹元标强在不仅敢于直言,还勇于任事,与左光斗一样,在一群清贵词臣言官中,算是能做事的能臣。

左光斗善于水利兴农,李邦华善于理财治军。

毕自严被调回京师出任制置司财政厅都事,举荐了右金都御史李邦华接任天津巡抚,世人当时以为身为东林三君子南皋公的门生弟子,李邦华肯定会严词拒绝出任乱政臣子。

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召李邦华入西苑对答三次,他主动进报国讲习所学习,三个月后欣然赴任平辽局金事制置使兼天津巡抚,朝野上下无不膛目结舌。

「元辅,属下借着巡视京畿路过天津的机会,与李懋明彻夜长谈了一次。」

「怎麽样?」

张凤翔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讥讽的微笑。

「南桌公的得意弟子,居然从了乱命,出任制置司差遣,苟行祸国乱政。真是叫人晞嘘不已。」

韩站定在中间,背着手,身子微微前倾,盯着张凤翔。

「你是怎麽跟他谈的?」

「就这麽谈。不过他说的多,在下听的多。滔滔不绝,说的全是制置司丶报国讲习所的那一套异端邪说。

最后在下实在忍不住了,开口问他,李懋明,你真的要走上背儒弃理的绝路吗?

李懋明不客气,当即反驳说,我等钻研圣人经义,不就是为了寻觅济世救民的道路吗?

我也不客气地反问他,济世救民就一定要背儒弃理吗?

他当即反问我,儒教理学,说了上千年的济世救民,朱子和他的徒子徒孙,连偏安一隅的南宋都没有救下,只能背负幼帝在崖山跳海,除了留下气节之外,与社稷黎民有何益?

李懋明还说,我寒窗苦读二十年,又跟随南泉公门下,钻研圣人经义,苦寻扶倾救危之良方,如同在长夜里赶了三四十年夜路。现在终于看到了明灯,自然欣从。

我尊师重道,但我更尊重真理,能够引领我走出长夜迷雾,真正济世救民的真理。

这是李邦华最后跟我说的话。

说完此话,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韩转过身来对李瑾丶王洽说:「你们看,你们都听到了!

李懋明,南桌公的授业弟子,被蛊惑得中了异端邪说的毒,离经叛道走上邪路。

现在翰林院丶詹事府丶五寺丶六科丶都察院,多少科试正途出身的官员们,有的开始偷偷钻研天启显学,有的明目张胆地报读国子监和报国讲习所,正道之土,受蛊惑的越来越多,你们叫老夫组织人手,响应江南高景逸领衔以及陕西杨大洪领衔的弹劾反击,去哪里组织人手?还有多少心向正道的人手?」

韩的话让三人陷入了沉寂。

李瑾有些不甘心地说:「现在皇上的手段明摆在那里,接受天启显学,方可授实职,加以任用天启显学学得好的,方可委以重用!

朝中上下现在已经明晰皇上的用意。为了能够当官得以重用,许多科试正途官也拉下脸面,学起天启显学。

但是我相信,他们内心还是向着儒教理学...」

张凤翔摇着头说:「这世上少坚持天理之君子,多攀炎附势之小人。」

王洽看了他一眼,说:「君子小人,稚羽兄说得太绝对了。世上多的是普通人,他们要养家糊口,想升官晋职,过上好日子。

朝堂上的现状就是,你不愿同流合污,皇上有钱,养着你,每月那点禄米和折色,饿不死你,也绝不会让你吃饱。

许多官吏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能委曲求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

张凤翔冷冷一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为了几口嗟来之食,就能气节丢掉?」

王洽气不打一处来。

张凤翔是山东布政司东昌府堂邑县人,士绅世代,家里有田地数千亩,又在运河要津的聊城,临清有几间商铺,财源滚滚,当然不用吃嗟来之食,可以吃着山珍海味谈气节。

「稚羽兄,京官进士们,不是各个都如贵府那般有钱,贵府谷粮满仓,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

张凤翔马上黑了脸,「王涵仲,你这是什麽话?我们张家耕读传家,可不是什麽富贵高门大户。」

王洽冷笑道:「耕读传家,张兄有下地耕种过吗?」

「你这是什麽意思?」

看到两人呛了起来,韩脸色一沉:「吵什麽!这个时候吵什麽!

现在正道危急时刻,我们更要团结一心,你们倒好,自己先吵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