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97(1 / 2)

加入书签

况且当时在场的人里,除了那个出言无礼的佟小姐,以及郑丽君等一干不怀好意的人之外,都知道文娴只是被文慧推倒,本身并无错处。外头的流

言传得这样厉害,心里明白的人不说出来,倒还罢了,却不至于因为这些谣言便认为文娴品行不端。而且文娴自小是在平阳长大的,平阳与京城这隔干里,大不了她回老家另寻亲事就是了,虽然路王府小王孙那样的好对象是不可再得了,但欲求一品行瑞正、身家清白的书香人家子弟,却也不是难事,哪里就到了终身无靠的地步?或许嫁得离家里人近些,她将来的日子还能过得更好呢!

相比之下,文慧的麻烦无疑更多。她本在平阳出过一回事,虽然为了顾氏一族的名声,族长严会族人不得将此事外传,但好好的一个嫡女被送进家庵清修,还是出身自族内最显赫的一房,任谁都会觉得有古怪的。加上平阳一地的名门望族,基本都与顾家世代联姻,多少会听到些风声,但若是找没有亲戚关系的富贵人家,门第又差了一层,大伯父大伯母恐怕拉不下这个脸。本来还想着她回京城后,凭着一向的美貌与才气之名,还能攀上一门好亲,如会却闹出这么一桩丑闻!外头流言纷纷,听说的人除却少数认为她过于愚笨中了姐妹的算计以外,多数人不是说她心头高、趋炎附势,就是说她不知孝梯,违逆父母之命,又或是心地不仁,也有人说她枉妄自大、日无下尘,又不合群,甚至还有人重新将她与郑丽君联系到一起,月郑丽君的那桩丑闻以及两人过去的蜜友关系来证明她也不是个规规矩矩的好女孩”,…等等等等。不管别人是否相信文慧的无辜,名声到底是坏了,但几是知礼的高门大户,都不可能接纳她这样的媳妇;而略次一等的人家,还要考虑她的为人行事是否适合自家门风,嫁进门后是否会给婆家带来祸事;再次一等的……她愿意接受么?侍郎府又愿意接受么?

由此可见,若给日后许婚不易,文慧比文娴更困难些,柳姑父却舍文慧而改聘文娴,怕也是趋利避害之举吧?偏他口口声声,都说成是为了弥补自家儿子无意中犯下的过错,更是把那一桩“意外…一再淡化,只说成是柳东宁好意救助表姐妹,无意中就将那传言中最不堪的“姐妹争夫“嫌疑给抹掉了。文娴论父母家世比文慧要差许多,落在外人眼中,大概会觉得柳家不重出身门第,行事宽厚仁善吧?

可不是么?本来就是好意相助的,不想出了意外,无意中连累了别人的名声,为了弥补,就把家世比自家差许多的女孩儿娶进门做嫡长媳,真真是仁义君子!

这件婚事一旦传出去了,不管文娴、文慧姐妹俩谁是谁非,也不管别人怎么着待柳东宁当时的“糊涂“举动,对柳家肯定是只有好话的!而文慧呢?名声只会更坏;文娴呢?若是嫁进柳家后,规规矩矩、安安份份,倒还罢了,但几有一点不足之处,别人都只会说她不知感恩,不懂惜福!她就算吃了再多的苦头,受了再多的委屈,也没有立场申诉一二。至于顾家,更是不可能为她出头,因为他们在这件婚事上,是“占了便宜”的!

文怡回想起前世随师父云游各地时经历过的事,心情越发沉重了。

她记得她们当时路过一个小镇时,便曾经见过一家所谓的“读书人家”,听说祖上曾出过举人,这一代的独子也是个童生,因此这家人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名门。他家本来给独子聘了邻镇一个教书先生家的女儿为妻,还未成婚,这独子便中了秀才,于是他父母便开始嫌弃那未过门的媳妇配不上儿子了。后来不知怎的,那家女儿被人发现给年方九岁的表弟做了一身新衣裳,他家便开姑数落她不守礼仪规矩,只是他家儿子的老师觉得主动退婚有失信义,名声不好听,他家便只好改口说尽管对方不守礼,但自家还是守信君子,让儿子娶了她过门。乡人无不称赞。可惜好景不长,那新媳妇进门一年,便陆陆使使有许多坏名声传出来,即便娘家人都为她抱屈,却因她婆家名声太好,不敢出头,于是那新媳妇没两年就被折腾死了。她死后那家独子在人前表现得伤心不巳,反倒还得了美名,第二年还续娶了一个美貌的富家干金,听说就是冲着他家那“守信、深情”的名声去的。

? 如?您?访?问?的?网?阯?发?b?u?y?e?不?是?ǐ?????????n?2??????⑤?.?????м?则?为?屾?寨?佔?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