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79(2 / 2)

加入书签

在辽国,如果将各个民族的地位排個名,最高的无疑是契丹,真正迈入统治层的标志就是得赐契丹姓氏,而契丹之下,就是奚族。

奚族与契丹,实际上是同种异族,起于汉末,曾称库莫奚,后来辽太祖称帝,奚各部归附,王族与契丹贵族世代通婚,无论是占据要职的人数,还是在国内的影响力,都是仅次于契丹的第二大族。

而且这个世界还有个变化,奚族的势力原本就在中京道最强,此前辽圣宗居于中京时,他们还对契丹贵族伏低做小,自从辽帝驾崩,狄青杀入中京,箭射辽宫,大量契丹贵族搬离那座都城,奚族豪酋就搬了进去,毫不客气地占据了这个辽地的中心位置。

如今这六部奚族,就有些听调不听宣的意思,不愿出兵,前往辽东平叛。

“这就是主少国疑,没有威望的下场了!”

刘知谦露出笑容。

在他看来,奚六部也不见得有反意,只是因为现任的辽主年少,没有威望,国内动荡,各地不平,下意识地保存手中的力量而已。

这为各族开了个极坏的头,也给平叛制造了不小的压力,照此下去,辽东之乱说不定要持续更长的时间,造成更大的风波了。

紧随中京奚六部的消息后,又是上京的消息。

值此关头,萧孝穆没有出上京,仅仅举荐了亲信萧匹敌为东京镇守,亲至辽东平叛。

萧匹敌同样是宿将,平叛大延琳时,就作为萧孝穆的副手,战功赫赫,此前更是直捣巢穴,险些将马帮的马场给端掉,直接掘了根。

不料这回领五万皮室军精锐,对上正式起义的燕国军队,竟从一开始就陷入僵持。

刘知谦身为真宗朝名将李允则的弟子,根据前线战报,在沙盘上摆放推演后,也很快察觉到此番辽军的被动。

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起义军实力强横,人马齐备,训练有素,早早就超出了江湖帮派的范畴,契丹又在辽东的统治失了民心,正规军反倒束手束脚。

第二,则是此次平叛,关系到朝堂上的最高争锋。

萧孝穆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但凡事如果全都是由他出马,那充其量就是个四处救火的将军,想要执掌朝堂,唯有如现在这般,自己坐镇上京,命亲信手下往地方平乱。

一旦顺利平定辽东之乱,耶律宗真恐怕就抵挡不住压力,必须要驱逐宋使,让秦王萧孝穆成为摄政了。

可如果萧匹敌受挫,甚至惨败,那耶律宗真便可顺势派萧孝穆出征,等到领军在外几个月,回到朝堂上又是怎样的局面,就可以预期了。

萧匹敌显然知道自己肩负重担,不敢有丝毫大意轻敌之心,抵达辽东后,就开始坚壁清野,摆出长久交锋之态。

刘知谦旁观者清,也认可这种战术。

欧阳春所立的“燕”,既有马帮精锐为中坚力量,又有大延琳起义的余泽,现在的辽主远远比不上老辽帝,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这个时候如果轻易冒进,极有可能遭遇挫败,军心散乱。

反倒是采取守势,不仅可以遏制起义军的势头,让他们不敢肆意扩张,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骄狂之心。

这些造反的民间势力,最大的弱点是,向来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富贵,一旦得势,往往就会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内部产生混乱,最终不攻自破。

萧匹敌的战术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忽略了一点,双方的主力都是骑兵,而且马帮还是江湖风格,比起辽国正规军,更加灵活。

于是乎,中京道的奚族,南京道的幽州,还有西京道的阻卜部落,都有马帮的人手出没,各种消息真真假假,一会儿辽军在前线战败,一会儿燕军得四方效忠,闹得各地满城风雨……

就在一封封战报送入雄州的同时,从大名府的急信也传了过来。

“欧阳春之势,不止于辽东!”

刘知谦打开狄进的信件,再看这些日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