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6(1 / 2)

加入书签

息。

帝王愣在原地一刹,伸手,指腹轻轻触碰自己的唇。

那里,似乎还残留着少年的温度,莽撞的,青涩的,无形地烙在他身上,久久不散。

他转身,面向昭明台的阑干,凭栏往下望去,金裳少年已经走出昭明台,正在官兵簇拥下往外走。

很快便要走到更远的地方,走到他目不能及的地方。

立在原地,望着一个人离去,原来是这种滋味。

帝王望着那道金色身影消失在视野尽头,久久没有回神,片刻后,低垂的眼眸微抬,漆眸中已然没了面对赢秀时的温情。

只剩一片令人胆寒的冰冷,肃杀。

“北朝人会来南阳郡,好好守着,一旦发现异动,格杀勿论。”帝王对身后之人道。

那人悚然一惊,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认识到帝王的凉薄和残暴,还是不免被他语气中的杀意惊住。

“——属下明白。”

……

靖侯的卤簿沿着淮水一路往东,一路平安无虞地来到了寿春。

曾经,寿春邑一度有建康之肩髀,淮西之本源的美称,良田千亩,屯田积粮。

建元初年,宗室和士族为了阻止羌人南下,开堰淮水、淝水灌寿春,导致淮河沿岸成为泽国,一片水泊。

寿春邑虽然多了江湖之阻,借地利避免羌人南下,也因此大伤元气,远不如前。

赢秀来到寿春邑时,城门已然大开,远远便看见黑压压地人头攒动,不止是前来迎接的邑守太丞,还有不少百姓。

这些百姓探头探脑,止不住地朝车队内张望,神色既好奇,又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随行的官兵低声问赢秀:“靖侯大人,要不要先行驱散这些百姓?”

“不必,”赢秀抬手制止,他虽然不知道为何这些百姓都出城围观,但是应当没有坏心。

果然,就如赢秀所想,卤簿所到之处,不必官兵发话,寿春邑的百姓便自觉退开,隔着一段距离,不远不近地望着他。

那姿态,不像是在围观,反倒是像是在守护。

赢秀没有察觉,进去城中后,第一件事便是登上寿春邑最高的楼台,摊开千里江山图,朝北方望去。

远远眺望,只能看见远处淮水逶迤,蜿蜒如练,山色交映,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

湖海群山,共同铸造了天堑,北人难以进犯,南人不得从此出。

赢秀盯着这幅画看了许久,怎么也看不出端倪,别说地势了,就连颜色也对不上……

等等——

电光火石间,赢秀骤然注意到一处极为关键的细节,如今是四月末,小满刚过,时值夏日。

故而草木青葱,水色明澈,比千里江山图上的色泽鲜亮浓郁几分。

……那么,瘐明当年作画时,又是什么时节?

赢秀匆匆走下城楼,随行的官员一愣,连忙跟着他一同下楼,想要问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当之处,又不敢开口。

毕竟,这位可是天子亲封的靖侯。

与天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生怕得罪了赢秀,连带着触怒了天子。

那位天子的手段……可不是他们能够想象的。

赢秀回到住所,连忙找出记录着寿春坞主案的案牍,仔细地盯着瘐明的生平看了又看。

——建元十一年冬,瘐坞主连克三洲,收到天子急诏,班师回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