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66 章 · 《贞娘》(2 / 2)

加入书签

但赵贞娘觉得,实心对人,别人才能实心对你。

这钱是大家一起赚的,她偷着拿,亏良心。

将参与磨油,和帮着卖油的乡邻,全召集起来,把今天的事,事无巨细地讲给村民听。

“那三十块,是给管家牵线的报酬,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不要出去乱说。”

“咱们还要给民计署油捐、磨捐,治安署治安费,城守厘金,我算了一下账,还要再花出去五块大洋,净剩九十五块,你们说这九十五块怎么花?”

底下人看着这一摞钱,也是嘴角都笑裂了,有人想憋没憋住,站起来努力压嘴角道:“那大姑,你要好心,就给我们分了呗!”

话音一落,人群顿时跟着一片哄笑。

不过笑归笑,大家心底其实都这么想的,一起看向赵贞娘,满脸期盼。

赵贞娘之前面对这样的场合,还有点怕,但她现在莫名不怕了,脸上还带了一些

笑。

“我也想发给大家,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在是九十五块,一人分几块,但要是用这钱把油坊的生意再变大点,每个月还有更多的九十五块。”

“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把生意做再大一些?”

底层百姓,朝不保夕,能有几块花几块,是没有长远规划的,但这次不同。

这次能挣钱,全赖大姑投的本,他们也知道,没有赵家大姑,别说九十五块钱,一分钱也没有。

这个年代的人,是不把出力当出本的,集的那些资也完全不够做这么大产业,所以人们默认赵家大姑出力最多,最有话语权。

立刻附和:“大姑,你说!”

赵贞娘便娓娓道来:“咱们一个村的人,若不齐心,就绑在一起穷,若齐心,就能绑在一起富。”

“人家大油坊为什么那么赚钱,是因为人家有人又有本,咱们没有本,但咱们有人,为什么不合起来,凑一笔大本呢?”

赵贞娘的话很朴实,却正戳中了村里人的点。

越穷苦的地方,越团结,不团结活不下去。

赵贞娘产业已经有了,动员全村人就很顺畅,人们纷纷开口:“大姑,你说吧,我们听你的!”

赵贞娘便将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

经过这次大动员,赵贞娘发现成体系经营的东西,成本反而低了。

就像她一次进一千斤芝麻,卖芝麻的就会给她便宜,村里人全动员,人工反而不用花现钱了。

那她为什么不把村里人全整合起来呢?

村民要钱第一件事,就是为了吃饭,那她干脆就设个公灶,管村民一日三餐。

集体买粮食,会便宜,专门安排几个人做饭,也不用一到饭点,每个婶子都回家做饭,解放出许多劳动力。

保证能吃上饭,村里人对现钱的迫切感,就没有那么急迫了,可以省下更多的钱,投放在磨坊建设上,再多建几个磨盘,消化掉村里空闲的劳动力。

在家就有产业,以后村里人也不用出去给别人累死累活,赚那几毛钱。

咱们村里人赚了钱,村里人自己花!

来听讲的人目瞪口呆,从没有想过还能这样!

宗族统治下,当然也会有公共祖产,但他们这些人属于祖产的一部分,不属于祖产享用者,享受祖产的另有其人。

但现在大姑说什么,集体经营油坊,然后赚了钱一起花吗?

为什么总说理想者不现实,理想者却最有动员力,因为理想者描绘的生活真美好。

村里人还不知道这事能不能成,已经愿意试了!

确定发展道路后,一群人就开始商量执行细则。

赵贞娘让黄六婶的男人,去外面采购,买够油坊参与者的食米油盐作为兜底。

剩下的钱还是先买芝麻,九十五块钱看着多,一花销起来也不够,得先保证基础产油。

黄六婶男人去采购米面粮油,黄六婶在家掌大锅给所有人做饭。

劳动人民只是没有本钱,不是没有智慧,黄六婶看着红红火火地商讨,举手跟赵贞娘提议。

啥都在外面买现成的也太贵了,油坊里产的油渣,喂猪可长膘了。

把油渣卖出去,也就是一斤一分五,养一口大肥猪,一头就能卖十来二十来块。

就算是不卖,油坊里的人留着自己吃,也省老钱了。

养猪也不费事,她做饭的工夫就给喂了。

养几头猪吧!

众人想了想,六婶说得确实有道理,油渣虽然也能卖钱,但作为源头的原料,肯定是没有尽头的成品赚钱,就像六婶说的,自己吃也节省,省下就赚到了。

一想到过年可以杀猪吃猪肉,每个人舌底都开始分泌津液,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就这样,眨眼功夫,九十五块钱全花出去了,简禹安一大早醒来,只剩集体开火,早上也可以分到的一碗饭汤。

看看如此先进的经营模式,又看看“canyouspeakChinese”的纸条,简禹安气晕。

到这个历史阶段了吗!你就这么干!

【作者有话说】

青青:不是我啊,思密达。

第167章·《贞娘》x\hw\x6\.c\om(xh/wx/6.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