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7(2 / 2)
目前林一的主要战局简单画个示意图是这样的:
[北↑
---(辽泽)---↗高显(克烈)
------↗候城(克烈)---
-----(大梁水)
安台(林)─约200里─→襄平(克烈)→(千山山脉)
↑↗------↗(山)
辽隧(林)─约70里─↗新昌(林)---千山山脉)
↓↘(山)
w?a?n?g?阯?f?a?b?u?y?e???f?u???€?n?????????5?﹒???ò??
安市(林)------
南↓]
按照林一原本的打算,取下新昌后或取高显城,或下候城,对襄平形成一个步步蚕食的包围圈,但她实际拿下三城后就发现,拿下城池必须要分兵驻守,分散了自身的兵力和精力,这样并不可取。
她无法相信魏朝辅兵的品格,于是在打新昌城之前,林一做了个决定,直接集兵取道新昌,和襄平城中近七千克烈守军一战决出胜负。
再怎么攻城掠地,托雷都是个死苟的叶护,他的实际兵力并没有变化,反倒是频繁攻城消耗苏赫骑兵大量精力,同时还要考虑城池镇守的问题。
比如她在安市城就把扎哈额真留下了,在安台城又撇掉一个王澈,如果按照原本的包围路线还要再打掉一个候城。候城是大城,不好打也就算了,这趟打下来肯定要惊动襄平,不如奇袭来一波大的,反倒给托雷留一条涉水前往候城的撤退路线。
在战争中给敌人留后路,有时候并不是错误决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永不过时,而有一条逃生路线,对士气反倒是极大的打击。百鸟帝国也有一段城邦互攻的远古时代,那时的名将攻城往往不会包围得很彻底,而是“围三放一”,三面猛打,但留出一面不打,使得敌军有路可突围,溃逃的兵力往往是无法再次组织起来的。
现在身边没有可以商量战局的人了,林一也就非常放飞,从地形上来看,其实通过辽隧直接奔袭向襄平是一条很平坦的路线,然而打仗不是这样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