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2(2 / 2)
结果又过两天,俩人放学回来宣布,他们也要去上小学。
这事儿整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接着她就听说,不光他家这俩,育红班剩下和向兵向军差不多大的,都吆喝着要去上小学去。
家属工厂里,李于蓝也是奇,她这回没忍住,“我去找田老师,说我家圆圆一提上小学就哭,田老师还说呢,让我不用担心,她给孩子转过来。”
“可我也没想到,她能彻底让孩子转性啊,之前哭着喊着说不去不去,现在呢,让我给做新布包,买新本子,说等再开学,她就去上小学,你说可是奇了。”
马红也是想不明白,“我问洪武去参观小学都干啥了,他说可有意思,我听着也就是做几个游戏,听听课,咱也不知道田老师咋整的,那一个个就乐意去小学了。”
大人们不懂,可孩子们懂,对他们来说,走出育红班,走进小学,就像是在告诉别人,我长大了,我可以自己面对家属院外面的一切,这种自信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探索的欲望,大人们无法理解。
更不用提,对育红班的孩子们来说,陈向兵和田向军小哥俩就是大家的风向标,出问题找向军,要热闹找向兵,向着他俩靠近,已经是孩子们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既然两人都要去小学,那其他人自然要跟上的。
升小学这件事解决以后,田园收到了陈采风的信。
对于姑姑,向军和向兵印象还很深刻,他们还记得姑姑的笑和温暖手掌,所以一收到陈采风的信,陈向兵迫不及待问田园。
“妈,姑姑信里写啥呢,有没有提我们三个?”
看得出来,陈采风这封信写得很认真,里面还有其他稚嫩的笔记,想来是孩子们写的,家长里短写了三四页的纸,田园把她问孩子们的那一页拿出来给陈向兵,“姑姑想你们呢,呐,自己看吧。”
陈向兵如今字虽认不全,可磕磕绊绊能读一些,他原本想自己读,读了两句觉得费尽,喊来田向军给念,他和妹妹在一边听着。
田园把剩下的信读一遍,心里止不住生出些欣喜,当时她决定留下酱海鲜的方子是正确的,如今大姐家的日子,眼看着越来越好。
确实是越来越好的,如今陈采风家里又添了两口陶缸,几乎每天,李来福都会用他那个背篓,背上七八斤的酱海鲜,天不亮就出发,去镇上巷子里卖,同样的,镇上好些人家,已经习惯每天端着碗等着他,对他们来说,一毛钱吃上一碗色泽油亮,滋味绝佳的海货,尝个鲜美的滋味,很是划算。
陈采风四个孩子,她没什么大学问,因着父母去的早,一辈子就盼着自己家人健康平安,四个孩子也取这四个字,两个小子在前头,承健承康,两个闺女在后面,承平承安。
原本她和丈夫商量着,老大承健十岁,已经是三年级,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等上完三年级,字认个差不离就下学,十来岁已经不小,跟着队里上工,多少能顶点工,年底分粮还能多拿些。
田园临走前却给她说,不管多穷,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只有上学才有出路。
这话她知道,可她也更知道,家里四个孩子都上学,这事难,让她一直伸手朝着弟弟家借钱,她做不来。
可她没想到,田园留下的这个酱海鲜的方子,直接带着他们脱贫致富了。
‘承健知道不用下学,高兴的直蹦,妹子,还是你说的对,得让孩子上学,以后啊,我再也不说那下学上工的话,要是真能和你说的,以后高考能恢复,我和你姐夫就好好供着孩子上学,要是家里能出来四个大学生,我这辈子也值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