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章 天胡开局啊,大明我来了!(2 / 2)

加入书签

首先,他此行最大的助力正是天启遗孀张皇后,对方的态度至关重要。

其次,这能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对天启时期的政策丶老人会有一定的继承,不会那麽快否定一切,清算一切,有利于缓和阉党态度,减弱对抗。

最后,他积累的任何名声,都会在未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权位,名与位,自古两面,阴阳相生。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思绪,将所有的算计都隐藏在那张悲痛欲绝的面孔之下。

「为孤……更衣。」

「快,快伺候殿下更衣!」徐应元眼睛肿痛,泪流不断,却还是连忙张罗众人。

正当内侍们手忙脚乱地给信王披好孝服,一道身影跌跌撞撞地从门外冲了进来。

「殿下!」

来人正是周王妃,她发髻微乱,显然是突然收到消息,心神大乱,一路奔跑而来。

她的脸上毫无血色,一双秀目中写满了惊恐和不知所措。

朱由检对众人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徐应元会意,连忙带着一众内使退出了房间,并将房门轻轻带上。

待众人退去,朱由检这才上前扶住摇摇欲坠的周王妃。

「长秋,认真听我说。」

周钰猛地一怔,泪眼婆娑地看着他。

她来不及细想,朱由检已经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在她耳边低声说道:

「我一入宫,你马上去寻岳父大人,让他把我入宫的消息尽可能传出去。」

「一定要亲自去,让他用府内信得过的小厮去做,万万不要动用南城兵马司的人马,知道吗?」

周钰陡然遇此大变,一时之间无法理解其中深意。

她只是下意识地抓紧了朱由检的衣袖,惶然问道:「为……为什麽要这麽做?南城兵马司的人不是更快吗?」

朱由检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能在如此惊慌中还问出关键,已是难得。

他用最简练的话解释道:「此去宫中,终究吉凶未卜。我量魏忠贤也不敢动手,但最好还是把消息传出去,越多人知道我入宫了,我就越安全。」

「但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动用南城兵马司一旦被人察觉就会显得我居心叵测,行事阴私。两下一较,倒不如动用贴心小厮,慢一点也无妨。」

周钰点头捣蒜,快速重复道,「你一入宫,我就去找父亲,用府内亲信小厮去传信。」

她深吸一口气,又补充道,「做好这件事后,我马上回府,安排府中哭临布置,间接地把消息尽可能传播开去。还有田妹妹丶袁妹妹,他们的父母也在京中,我也可以间接布置。」

朱由检心中忍不住赞叹,用力拍了拍她的手,宽声劝慰道,「也不必过于惊慌,宫内还有皇嫂护持,如此行事只不过以防万一罢了。」

见已交代完毕,他便转身,正欲推门而出。

「殿下!」

周钰却在此时突然开口叫住了他。

朱由检脚步一顿,回过头来,只见这十六岁的少女站在房中,云鬓凌乱,脸上还挂着泪珠,一双眼睛却满是认真。

她凝视着他,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君若不谐,妾必不独存。」

声音不大,却如金石落地,掷地有声。

朱由检正是满脑子思绪的时候,被这句话震得一时反应不过来。

他张开口想说些什麽。

例如理性角度其实没那麽危险,只是以防万一。

又或者感性角度,说他洪福齐天,身上必有列祖列宗保佑之类。

但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终究只化作一个重重的点头。

他没有再多说一个字,猛地转身,推门而出。

门外等候的众太监立刻围了上来,手脚麻利地为他披上最后一件素白色的斗篷。

此时已是申时末,天色将昏未昏,自蒙古高原吹袭而来的北风,顿时吹得斗篷猎猎作响

……

信王府外,涂文辅伫立良久,脸上丝毫不见怨气。

「乾爹,要不要去催一催?」身后的小太监压低了声音,带着几分谄媚。

「噤声。」

涂文辅头也不回,声音不大,却让那小太监浑身一颤,再不敢多言。

催?催什麽催?

天底下最不能催的,就是主子。

他涂文辅能在宫里爬到御马监掌印的位置,靠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份眼力见和耐心。

所谓「履霜,坚冰至」,天启皇帝驾崩,便是这深秋第一片冰霜。

他若还看不清形势,跟着旧主一条道走到黑,那才是真的蠢。

魏公公曾经或许是参天大树,可如今树已将倾。

他可不想做那被压死的猢狲。

今日奉皇后懿旨而来,是他暗中使力才拿到的机会。

哪怕仅仅只是入宫这短短路程,那也是万分宝贵的机会。

今日多一个照面,他日就多一分情分啊。

说不定就是多这一点情分,往后就从贬谪皇陵,变成贬斥神宫监呢?

京师富贵迷人眼,不到万不得已,谁又甘心轻易退下。

只要留在至尊眼前,终究能有翻身机会。

正思忖间,信王府那紧闭的朱漆大门,伴随着「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了。

涂文辅弓着腰快步上前,换上一副悲伤中带着讨好的表情迎上。

「奴婢涂文辅,奉皇后懿旨,恭迎信王殿下入宫。」

——

本文人物性格丶事件细节丶参考《明实录》丶《国榷》丶《满文老档》等明清公史丶私史或文人笔记。

部分经济丶军事丶人口丶物产的统计类数据会参考现代历史学者做的考据论文。

在故事开篇,主角的蝴蝶效应不大的时候,各个人物登场地点丶官职,按照《明代职官年表》。

时空因素按照古代文献估算,例如北京到南京,正常30日,快马5~10日。

也就是不存在主角转头说把徐光启起复了,徐光启就瞬间从上海坐飞机飞到北京。本书没有任意门。

这是第一章,所以会额外在正文中说明,请各位担待。

后续的史料引用都放到「作者的话」里面,不占用正文字数。

史料空白丶模糊的地方,我会自行根据参考材料推演补充。

例如本章提及北直隶人口800万,实际上按万历时黄册丁口统计只有300万出头。

我是根据《中国人口史》和满清时期的河北人丁数据推测扩大的,实际上我感觉还是偏保守了。

毕竟从辽东涌入关内的难民就有数十万了。

这些我自行推演,或编造的数据我也会额外注释,以免大家以为是真的史实。

各种地摊文学,低级阴谋论已经够泛滥的了,我不希望我也成为其中一份子。

最后,这一章唯一虚构的就是周皇后的闺名……没办法,确实找不到名字。

关于周皇后,是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的,本书中不一定提到,我有个《题周皇后家事疏》放作品相关了。

第六章登基。

我想过要不要跳过前面这些铺垫和描述,就按照市场偏好的那样,直接冲突前置。

但我实在舍不得。

崇祯登基前的这两日,是一个特别好的透镜。

京畿之间,内外相疑,阁臣甚至入宫前都要祷卜自己的安危。

魏忠贤丶张嫣皇后丶信王潜邸丶阁臣卿部丶乃至宫闱内使们,他们的人心躁动究竟如何?

我太喜欢这一段从明史里挖出来的故事了,真正的历史真的非常有趣。

【本章史料】

1.承奉徐应元者,逆贤之同官,涂文辅之老叔。——《酌中志》。同官是同一年入宫,老叔不是叔叔的意思,是比老祖宗低一级的概念。

2.壬寅,礼部请:信王婚礼,应先封王妃,及妃父周奎,合照例授兵马指挥职衔,行移吏部铨注衙门。——《明熹宗实录·卷七十三》

3.至于大部分明末小说标配NPC王承恩?他这个时候真的不在信王府,按照史实,他登场差不多在崇祯中后期了。关于这个我有一篇500字的考证放在作品相关中——《题崇祯十七年吊友王承恩疏》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