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别想躺平,都给我卷起来,开会!开会(2 / 2)

加入书签

然而即使是张太岳,也仅仅是一月一比,哪有三日一奏的道理。

更何况考成法是考成九卿六部的,怎麽能拿来考成他们几位阁老了。

朱由检见几人面色不虞,乾脆开口问道。

「各位阁臣有疑问吗?」

黄立极率先奉上笑脸,「陛下此举实在清晰了当,臣等并无疑问。」

朱由检点点头,继续说道:「好,现在议山东赈灾之事。」

他的目光,转向了次辅施凤来。

「施爱卿,在议此事之前,朕有一事不明。」

施凤来连忙躬身:「陛下请讲。」

「生民受灾,田地欠收,为何不是直接免除赋税,反而是『折色』徵收?」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

「百姓本就没了收成,再让他们将粮食换成银子去缴税,这其中一买一卖,岂不是又多了一重盘剥?这也能算赈灾之法?」

施凤来闻言,心中对这位少年天子的看法,又高了几分。

身居九重,却能想到最底层百姓的难处,实属不易。

他拱手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国朝税赋,分为本色丶折色。本色,即徵收稻谷实物;折色,便是折算成银两。」

「若征本色,府库收的是粮,可直接用于京师丶边镇的军粮用度。」

「但徵收本色,需地方自行解付。往往一石粮食,从产地运至京师或辽东,运费便高达五钱,乃至八钱银子,这笔耗费,最终还是摊派在百姓头上。」

「是故,征本色,百姓的负担其实更重。而折银解付,成本则低得多。」

「山东的粮赋,历来是供给辽东军用,故而一直徵收本色。此次允其折色,确实已经是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朱由检听完,这才恍然大悟,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在朝会时贸然出声。

不然刚造起来的威望,转眼就要被不通下事的弱智表现给抵消了。

他想当然地以为免赋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古代那高到离谱的物流成本。

相比于粮食换成银子被盘剥一次,那高昂的运输成本,对百姓而言,是更难以承受的重负。

「朕明白了。」朱由检点了点头。

「但即便如此,山东水灾赈济一事,你仍需派得力之人,仔细查探,摸清各州县的受灾实情,按需赈济,万不可再用一句『不计其数』来敷衍了事。」

施凤来心中一凛,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看了一眼那面屏风,知道自己也必须给出一个时限了。

他沉吟片刻,回到:「陛下,臣稍后便去都察院,请调御史前往山东。此去山东,快马加鞭,来回路上约需十日,再加上查探地方丶督促赈灾,臣预计,总共需要三十日,方能办妥回报。」

朱由检摇了摇头:「三十日太久了。」

他看着施凤来,「这样,派去的人,抵达山东摸清大致情况后,立刻先送一份简报回来。朕给你十五日,先要看到第一份回报。有无问题?」

施凤来心中一紧,但还是咬牙应下:「陛下仁慈,臣……遵旨。」

高时明再次提笔,在屏风上写下:

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十五日回报,三十日办结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环视众人。

「现在,就剩最后一件事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张瑞图的身上。

「辽东巡抚黄运泰上奏,请求马草折银一事,你们怎麽看?」

黄立极和施凤来对视一眼,都明智地选择了沉默,将机会留给了最后这位张瑞图。

张瑞图只觉得口中发乾,他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地出列。

「回陛下。辽东兵马,冬春二季,需用马草三百六十万束。过去,一向是在蓟镇丶永平府一带召集商人采买。」

「只是……召买一事,多有情弊。商人若被摊派,往往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如此一来,马草徵集未必能足额,百姓也深受其害。」

「是故,黄巡抚才提议,不如将采买马草的银两,直接解送至辽东,由他们在本地自行购买,以杜绝情弊。」

「臣等……臣等以为,此议,或为可行。」

朱由检听完,一时竟分不清,眼前这位大书法家,在政事上,究竟是傻的天真,还是纯粹的坏。

他耐着性子,引导道:「此事的关键,是要将三百六十万束马草,运到辽东,对吗?」

几位阁臣均是点头。

「以前在蓟镇丶永平采买,运输的艰难,官吏的盘剥,是不是都由那些草商,或是被摊派的百姓承担了?这,便是你们所谓的『情弊』?」

张瑞图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朱由检一看他这模样,心中便已了然。

这个张瑞图,估计根本不熟悉辽东地方内情,很有可能是呆子一个。

他摇了摇头,继续问道:「那好,现在将银子直接给了辽东,辽东用什麽法子,保证这三百六十万束马草,会自己长腿跑到辽东去?」

「是商人逐利所以自行搬运吗?」

「可是商人在蓟丶永怕被盘剥,为何到了辽东就不怕了呢?」

「这件事情朕没有弄明白里面的门道,瑞图你似乎也没弄明白啊。」

朱由检的声音尽可能放得温柔,「不如你还是回去弄清楚一些,再来回报?朕对此事也是疑惑得很。」

张瑞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茫然地站在那里,知道现在到了给时限的时候了,可他一时间也想不出要去哪里找到答案,又如何能给出时限?

眼看着御座上的天子,还在等待时间,张瑞图心一横,咬牙道:

「臣……臣三日之内,必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三日就三日……大不了,我就乞骸骨吧!

朱由检有些意外,但还是点点头答应下来。「可以,那朕就等爱卿的回报了。」

高时明会意,再次上前,在屏风上写下:

辽东马草折银|张瑞图|三日

至此,所议的四件事情,均有了明确时限和初步方案。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站起身来,「那麽诸位爱卿,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然而此时,黄立极却犹豫着上前一步。

「陛下,兵部丶吏部丶刑部尚书,如今都有空缺,是否……召回九卿科道庭推,以补齐人手?」

朱由检本想回绝,他心中关于这三个职位都有了理想人选。

但转念一下,通过此事窥探一下此事的朝堂人事逻辑倒也不错。

于是他点点头:「可以。庭推之后,将名单呈上来,朕看上一看,再做决定。」

说完,他再不耽搁,转身便走,只留下一句雷厉风行的话。

「没事就散了吧,各自做事去。」

话音未落,人已消失在殿后。

四位阁臣呆立在原地,面面相觑。

他们再回头,看向那面巨大的屏风,看着上面白纸黑字写下的桩桩件件,以及后面那刺眼的「三日」丶「十五日」的时限。

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感,瞬间攫住了他们。

四人对视一眼,再也顾不上彼此之间的客套与寒暄,匆匆一拱手,便急急忙忙地散去了。

他们得赶紧去找六部的人,去找翰林院的人,去找一切能找到的人手,来完成各人领到的任务。

很快,偌大的武英殿便空了下来,只剩下那面巨大的屏风,还静静地立在殿中。

——

朋友们,我太无聊了,居然做了个《大明救亡冲刺任务管理看板v1.0》

哈哈哈哈哈,我都要被我自己笑死了,请看彩蛋章

【本章史料】

1.略微科普一下明朝的九边饷银机制吧。

2.首先有马草丶盔甲丶火药丶粮草丶盐菜银丶军饷等很多项,我们简化一下,只留军饷+粮草两项。

3.在户部的太仓库中,发放的一般只是军饷,也就是银子。

4.但是这些兵马是需要粮草的,而粮草的来源通常就两种:①通过民运,由地方解付,例如四川运一部分粮给陕西,或者陕西本地的粮给一部分陕西边军。②九边获得军饷后,自己在本地的粮食市场购买粮食(这种一般是上面贪污或没粮食发导致的)。

5.其中辽东的粮草一般就来自蓟镇丶永平丶山东(海运过去),有时候徵收不够,就会借用一下漕粮。

6.而陕西的粮草(民运),一般来自四川丶河南丶湖广。但是天启年间云贵那边奢安造反了,所以四川丶湖广的一部分税收被扣留了,这也是陕西欠饷的一个原因之一。

7.最后,明朝皇帝常朝后会赐宴,伙食标准的话内阁接近2两一餐,其馀人按照品阶各自往下递降。伙食不算好吃,但是大鱼大肉,也还不错。如每次经筵后的赐宴,翰林们都会带上家中最大的饭盒,然后带一名家人前去吃席。原文可见:「怪得雪中如此早来,原来今日该吃经筵。」——杨士聪《玉堂荟记》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