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3(1 / 2)
……
这一天晚上,华国农学界和生物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和顶级科学家被紧急召集在一起,研读这份乱七八糟的论文。
伴随着书页翻动的声音,有的人止不住地皱眉:“这不可能!固氮作用,尤其是与禾本科作物的共生,是植物科学领域的圣杯。无数顶尖实验室投入巨资研究数十年,依然进展缓慢,怎么突然就被这么个籍籍无名的人拿下了?”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附和:“没错,全世界研究了那么久,连让大豆固氮效率稳定提升都难以做到,他怎么可能让所有作物都实现?”
有人开玩笑说:“除非他是一株植物,自己研究自己。依我看这份乱七八糟的论文肯定是伪造的。”
主持研讨会的国家安全局负责人,轻声打断众人的质疑:“并非籍籍无名,楚先生是海盐二号冰草,以及腾龙一号高蛋白玉米的核心研发者。”
这两者都以高蛋白闻名……众人脸上不由多了几分认真,低头看起这份堪称“异想天开”的论文,质疑逐渐专业化。
“他是如何解决根瘤菌与非豆科作物细胞间的识别和信号交流难题的?”
熬夜后有些憔悴的刘院士:“第78页是识别,第85页是信号交流,第111页是建立通道……”
“结瘤后的固氮效率呢?XX实验室也实现了让烟草与根瘤菌结合,但固氮效率极低。”
正在看论文的范院长抢先一步说:“第135页,小楚还没有找到最佳比例,特别是不同作物的最佳比例可能不同。他试验过30%,40%,50%甚至更高的固氮效率,发现固氮过高会消耗大量光合产物导致减产。”
……
随着研讨会时间的推进,质疑声渐渐消失,转变为赞叹之声。
有的人跃跃欲试:“有实验室吗?我想亲自验证固氮酶活性。”
有的人自愧不如:“不得不服老,看看,人家才二十五岁,少年英才啊。”
有的人兴奋:“这份论文给了我灵感,我好像找到现行研究的突破口了。”
有的人苦笑:“这篇论文整理后发表的话,多少人的研究成了一纸空文。”
有的人担忧:“这简直是在抢夺神灵的权柄!它会不会彻底扰乱全球氮循环……”
有的人感慨:“没想到,我们会是第一批见证历史的人……”
有的人欢呼:“世界农业的大变革就要来了,我可太期待了,哈哈哈哈!”
散会之前,国家安全局负责人十分郑重地问:“各位专家,你们说的我也不太懂。我只想确定一件事,这份论文的真实性如何?”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给了一个保守的答案:“如果能看到那株实验油瓜,它的真实性就毫无疑问了。”
没看到,真实性显然要打一些折扣。
熟知国人中庸脾性,负责人双手合十,眼神锋利如刀:“我明白了。”
……
在楚芃麦被捕后,华国迅速成立了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外交部、商务部、司法部、国家安全局参与其中的营救行动小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