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0章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2 / 2)

加入书签

十万门各色火炮的总预算超过了一千四百万银,预计五年内完成升级换装。

「阁臣们都赞同,那就换装吧。」朱翊钧看完了浮票,选择了照准。

兵部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换装火炮,多少有点趁着国势强横多攒点老本,留给子孙后代霍霍的悲观。

也不是大司马曾省吾悲观,不相信后人智慧,实在是曾省吾也不知道如何去相信后人智慧。

万历十三年,大明开始对火铳换装,永乐年间营造的火铳丶手铳丶抬铳才彻底换成了新式鸟铳。

永乐造火器,用了足足一百七十多年!这些都已经不能称之为武器,都算是文物了!

趁着现在大明能攒下老本,就多攒点。

朱翊钧拿起了翰林院的一本奏疏,翰林院的老学究们,不是白吃朝廷的饭,他们最近破解了一大批的甲骨文的字义。

比如宜这个字,其实是切墩,就是把肉切好,然后挂起来;

翰林院奏疏,主要讨论的是教这个字。

教这个字,在大明士大夫解读是:上所施下所效。学问高的闻达者,向学问低的蒙昧者,展示丶传授经验。

但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教这个字,右边的『攵』,其实是人拿着一个棍;左边下面的『子』就是孩子;上面是一个『爻』,爻是一种摆放草棍计数的方式。

所以教这个字的本来含义是:老师举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算数。

当破解了教这字的甲骨文后,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由衷的有些迷茫了起来。

算学这东西好像自古至今都特别重要,甚至教这个字,都是教孩子学算学。

但是从什麽时候起,算学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成为杂学,学算学就是不务正业的呢?

甚至要王国光发动一场『度数旁通』的变革,才让算学重新恢复到其本该的位置。

翰林院学士们首先就认为,这又是朱程理学造的孽,因为在朱程理学之前,唐朝的科举,也是有算科的。

但很快翰林院排除了这个答案,这不是主要答案。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究,翰林院发现,主要原因是宋明易代,导致大量算学的典籍散佚,在度数旁通这一变革之前,大明找一本《九章算术》都很困难。

胡元国祚不足百年,但文明的确出现了不连续,最终导致了算学的断代。

如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大明缺乏对算学的重视,缺乏对算学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算学的交流,最终导致了算学在大明的整体缺位。

哪怕是《大统历》在正统年间已经开始失准,但依旧没办法进行修正。

从教字开始说起,到算学的断代,都证明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实,那就是: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如果无法连续存在,则会出现断代;而一旦某些方面出现断代,就会呈现不可逆的退化。

当退化累计足够多的时候,无论多麽坚韧的文明,都会消亡。

日月幽而复明,大明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带领下涅盘重生,但文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断代和退化。

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国祚已然两百馀年,大明人依旧没有意识到算学缺位,这种断代和退化造成的可怕影响。

朱翊钧拿着手中翰林学士吴道南的奏疏,笑着说道:「翰林院这帮老学究啊,终于干了点活儿。」

「再不干点活儿,户部不给他们批钱了。」冯保低声说道:「自从翰林院学士李长春致仕后,翰林院到户部,就要不到银子了,连俸禄都三个月没发了。」

「翰林院要的有些急了,大司徒就骂街,大司徒骂的可凶了,问翰林院的翰林有什麽用,又不肯做监当官,又不肯与时俱进,整天抱着一群破书吊书袋!」

「陛下知道的,大司徒对每一厘银子都很重视,翰林们也只能嘟囔了两句有辱斯文。」

李长春致仕后,翰林院连发俸禄都难了,户部不给银子,还骂这些翰林,在以前,翰林们直入内阁参与机密时,哪里轮得到户部如此嚣张?

但现在,国帑有了银子,户部势大,翰林们只能生受了这个委屈,并且赶紧表现了一番,无论如何,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来,怎麽也要把该拿的俸禄拿到手。

「该发的俸禄还是要发的,他们的探究很好,继续探究就是。」朱翊钧斟酌了一番,还是给户部下章,把该发的俸禄发下去。

养这些学士,绝非养闲人,翰林院在万历维新中,也是有贡献的,尤其是在一些聚谈上,讨论社会问题,起到了公众监督的作用,绝非一无是处,当然这个衙门的问题还是很大,清贵清谈之风,仍然是主流。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让高爱卿管一段时间翰林院吧。」

「少宗伯不愿意理他们。」冯保斟酌了一番,为高启愚说了句话,高启愚哪有功夫搭理他们,丁亥学制的推行都忙不过来。

其实户部不给俸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翰林院不能直入内阁参与机密之后,已经逐渐失去了价值,连养才储望都做不到,那就没必要存在了,翰林院国子监,逐渐被京师大学堂取代,才是趋势。

户部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在逼翰林院自我消亡。

「翰林院还是有必要的,让高爱卿管一段时间,等到礼部右侍郎站稳了脚跟,再让右侍郎接手就是。」朱翊钧最终还是做出了决策,麻烦一下高启愚。

李长春致仕已经超过了六个月,礼部右侍郎迟迟空悬不绝,朱翊钧数次下旨内阁要求内阁推荐,但每次都无法任命,主要就是这个棘手的翰林院不好管。

本来,隆庆二年进士于慎行,已经要做礼部右侍郎,但是一听说兼掌翰林院事,立刻称病了。

于慎行在隆庆二年中了进士后,就进了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让他整肃翰林院,他是真的整肃不了。

高启愚就没这个顾虑了,他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对翰林院有种天然的敌视,一朝得势不饶人,让高启愚整肃翰林院就正正好,他愿意接手,于慎行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臣遵旨。」冯保只好让司礼监太监拟旨,准备下章了礼部。

「陛下,墨西哥丶秘鲁丶智利总督府的总督们已经顺利抵达了松江府,算算日子,明天就该到天津州了。」冯保找出了松江巡抚李乐的奏疏。

三个东太总督快到了,主要是为了签订《环太商盟通商章程》。

使者们跟随潞王就藩的船只返回了各大总督府,如果总督们对《章程》不满意,不认同,自然只派使者继续沟通,而不是总督亲自前来。

事实上,礼部制定的《章程》虽然霸道苛刻,但还在总督们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甚至总督们还觉得大明对家养的狗,真的是太好了!

《章程》里的许多条款,居然考虑到了总督府的利益,大明朝廷真的是太有道德了!

墨西哥总督府绍西托银矿,一年六百五十万两白银,留在总督府的还没有五十万银,其他的全都被珍宝船直接带回了本土。

夷人的骚乱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总督府拼死拼活,银子只留下那麽一点,喂狗不是这麽喂的。

反观大明。

大明要吃肉,吃了大头,居然还给总督府留了小份的肉,甚至还愿意协商解决一些贸易问题。

「陛下,元辅说让申时行督办接洽总督,大宗伯的浮票也是认为可以由申时行督办接洽。」冯保低声说道。

只剩下最后的签字盖章了,甚至《章程》里的部分条款,已经在今年贸易里生效了,现在,张居正来给申时行讨功劳了,连沈鲤都认同。

「仍交由高爱卿处置。」朱翊钧想了想,还是把环太商盟的事儿,交给高启愚督办。

高启愚忙了这麽久,瓜熟蒂落了,摘果子的却是旁人,朱翊钧做不出来。

「先生那边朕自己去解释,不必担心。」朱翊钧摆手说道:「先生当年教朕赏罚分明,这庆赏威罚,决计不可胡来。」

朱翊钧有回旋镖。

张居正之所以跑来给申时行抢功,其实目的也很简单,打压高启愚。

高启愚当年犯的错,谁都可以原谅,唯独张居正不能原谅,否则他张居正就是意图谋篡皇位的逆臣。

无论如何张居正都要做出这种姿态来,这就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臣遵旨。」冯保再次俯首领命。

高启愚在礼部当值坐班,他处理了一大堆丁亥学制的问题,尤其是各地师范学堂已经开始陆续招生,并且新的师范学堂也在营造。

十八座大学堂,数百座师范学堂,各府州县的三级学堂也在营造之中,丁亥学制有条不紊。

师范学堂是整个丁亥学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足够的教师,丁亥学制推行不开。

高启愚处置完了所有的公务,将书桌收拾乾净,看着面前的空白宣纸,忽然重重的叹了口气。

今天早上廷议之后,沈鲤在左顺门和高启愚说了,话里话外,这内阁的意思是,环太商盟事到如此,后面的事儿,就不归他管了。

高启愚不怨张居正睚眦必报,张居正的脾气,天下皆知。

可事到临头,他有点不服气,环太商盟筹建一年多,到了瓜熟蒂落,申时行来了,他真的不服气,申时行的确很有才能,但他高启愚也不差。

哪怕不是申时行,是王家屏丶王一鹗丶沈一贯丶周良寅,高启愚也认了,但唯独不能是申时行。

先生在拉偏架。

「礼部左侍郎少宗伯高启愚,接旨。」徐爵带着圣旨来到了礼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