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9章 汉兵八路雷霆威镇播州,商船横海白(1 / 2)

加入书签

第999章 汉兵八路雷霆威镇播州,商船横海白银尽归皇明

内阁阁臣们,都认可陛下应该前往松江府驻跸,这是万历维新的应劫之地,可是这顺天府百一,让阁臣们忧心忡忡,顺天府不忠诚,陛下驻跸松江府就不放心,会忧虑重重。

可让顺天府忠诚起来,又似乎很难做到。

其实这个时候,就应该拿出官僚们的老办法,欺上瞒下,趁着顺天府衙门调整,把这个数字调整上去,稍微好看点。

可事涉皇帝本人丶皇嗣的安危,又没人有这个胆子做这件事,一旦追查下来,多少脑袋够砍的?

礼部尚书高启愚正式走马上任,他手里一共就两件事,整肃翰林院务虚之风和环太商盟的运作。

环太商盟比大明朝臣想像的更加顺利,倒不是他高启愚多麽能干,是潞王殿下。

六月份的时候,闲不住的潞王爷,去了秘鲁总督府利马城,十艘三十多丈长的快速帆船,横在港口上,给海道口岸的夷人,带来了足够强的震惊。

至此,大明商船畅通无阻,那些个小心思丶小阴谋,在黑洞洞的炮管之下,立刻烟消云散了。

按照红毛番派到琉球总理事府的理事们讲,本来总督府还有不同的声音,快速帆船的武装巡游,让所有的声音变得相同了。

秘鲁总督府丶墨西哥总督府都做出了共同的决定,减少对西班牙本土白银输送。

佩托总督承诺,墨西哥三个银矿群,共计650万两白银的年产量,明年会有超过二百万两送到大明,之前只有五十万银。

获得了大明战争借款的佩托,开始掌控这些矿群,才敢如此承诺,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佩托仗着大明五桅过洋船之利,回到总督府就开始了攻城略地。

而秘鲁总督府的富饶银矿,每年出产700万银,承诺会有450万银输送到大明,恢复到大明和西班牙交恶之前的水平。

而两个总督府的理由非常正当,正在经历价格革命的西班牙,不需要那麽多的白银。

价格革命,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泰西,从而引起的泰西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历史性事件。

因为分配的问题,这些流入的白银大多数都掌控在了贵族手中,泰西的农夫,在价格革命中不断破产。

减少白银流回本土,减少物价波动,增加货物流入,无论怎麽看,这个理由都显得光明正大丶冠冕堂皇,泰西本土消耗不了那麽多的白银,白银流回去只会变成危害。

高启愚去过泰西,他知道,事情并非如此,道理看起来讲得通,但是对泰西的统治阶级而言,这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美洲廉价金银流回泰西,本质上是本土对殖民地的掠夺,一旦殖民地从大明得到了足够多的货物,泰西的金银就会向这些殖民地流动,这就不是本土掠夺殖民地,而是殖民地反过来掠夺本土了。

高启愚深知,大明和泰西的基本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大明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大规模流民,一旦出现,代表着江山社稷动摇,代表着天倾地覆,到代表着气数已尽,等于天塌了。

泰西可以承受大规模的流民,手无寸铁的刁民,再多也掀不了王座。

毕竟英格兰的圈地运动,兼并程度早就超过了危险线,超过九成的田土,都集中到了士绅和国会议员手中,伦敦遍地都是流浪汉和乞丐,两岁的孩子就要开始钻烟囱工作了。

一旦泰西的白银反过来向殖民地流入,泰西所有统治阶级的天就塌了,因为他们失去了财富,就失去了统治的手段。

高启愚专门写了封信,送给了姚光启和阎士选,叮嘱他们提醒两个总督府,要徐徐图之,不要过分的急躁,不要把费利佩逼急眼,把远征的对象从英格兰,变成墨西哥和秘鲁。

整肃翰林院,进行的反而没有那麽的顺利,这些空谈之辈,十分的顽固。

高启愚为此制定了一个游学计划,西域丶甘肃丶绥远丶辽东丶松江府都是游学的地方,这些翰林们在翰林院里,听得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唯独听不到民间疾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翰林们不想走这万里路也得走。

兵部尚书曾省吾已经垂垂老矣,播州平叛已成定局,这就是他最后一件差事,做完后,他会和王国光一起养老了,虽然陛下给了杨应龙机会,但曾省吾太了解世袭土司他们的想法了。

「我知道,梁少宰可能无法理解,但这些土司世酋就是这麽想的。」曾省吾对着梁梦龙讲了讲这些土司世酋的做事逻辑,梁梦龙根本无法理解。

梁梦龙眉头紧蹙的说道:「简直是不可理喻。」

曾省吾又摇了摇头说道:「以杨应龙为例,他们家在播州称王称霸了七百馀年,经历了唐宋元明,传了二十九代,在他看来,皇帝又算什麽?」

「播州就该是他家的,谁都不能染指,朝廷派了流官,是乱了规矩,是在侵略。」

「国中之国,诚如此也。」

杨应龙是个缩影,和都掌蛮当初没什麽区别,这种心态和想法,归纳一下,就是国中之国,就会出现这样的事儿。

「简直是可笑,既然觉得自己这麽厉害,为何不自谋生路,为何还要倚仗朝廷?或者乾脆反了?!」梁梦龙的语气变得十分的冷厉,甚至带着几分肃杀之气。

曾省吾叹了口气说道:「杨应龙,这不就反了吗?」

「当初我曾经把都掌蛮的土司世酋,叫到了重庆府会勘,朝廷也宽宥了他的罪行,最后,还是得兴兵把他灭了。」

朝廷其实懒得理这些世袭土司,他们老老实实,什麽都不干,大明也默许了他们做土皇帝,但次次都是这样,非要激怒朝廷,试一试朝廷的脾气。

久在大明腹地的大明人,根本无法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也不必去理解,既然造反,那就平叛便是。

「梁少宰,四川汉兵丶云南汉兵可信。」曾省吾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朝廷其实对四川丶云南的汉兵有些顾虑,这种顾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距离的考量,担心地方做大,出现唐末的藩镇割据。

所以朝廷屡次对西南用兵,都要劳师动众,从京师丶从腹地调派汉兵前往,比如国初几次的麓川之战。

在曾省吾看来,这太浪费了,军兵粮饷辗转半天下,成本实在是太过高昂了,而且北兵南兵,其实都不擅长丛林作战。

正统年间,三次麓川之战,都是巨大的战争成本支出,同时伤亡惨重。

嘉隆万年间不是如此,这个时间段,大明对西南的战事,都是以西南汉兵为主,效果极好。

倒不是朝廷没有了疑心病,实在是朝廷没有那个人力物力财力去,调动军兵粮饷辗转半天下,只能仰仗西南汉兵了。

万历维新之后,陛下不过是萧规曹随,按着前人的规矩办事。

「以前很难解释,但现在反而好解释了,一方面云贵川黔实在是太穷了,撑不起一个藩镇来,脱离了朝廷,很难维系;」

「其次,是西南的主要矛盾和腹地的主要矛盾不同。」曾省吾从矛盾说的角度,解释了为何西南汉兵可信的问题。

都是大明,西南情况和腹地却有所不同,西南的主要矛盾,还是汉人和生苗之间的生存之争,并非完全王化的郡县之地,但是久在腹地,很容易就会从完全成熟的郡县角度去思考问题,即央地矛盾。

搞清楚这一主要矛盾,就可以把西南汉兵可信的原因,彻底解释清楚。

这次对播州用兵,仍然以西南汉兵为主,就是这个原因,朝廷完全不用担心,新式火炮装配到了西南汉兵,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西南土司世酋,才是汉兵们最大的敌人。

梁梦龙这才彻底了然,为何曾省吾没有请陛下调动京营前往,完全没必要。

西南汉兵,也要面子的,一些个土司世酋作乱,完全没必要调动天兵天将,长途跋涉去平定。

曾省吾继续说道:「而且这次播州之事,比都掌蛮要简单些,都掌蛮作乱,身后有莽应龙的影子,是内外勾结的一次动乱,外患丶生苗丶土司勾结,情况颇为复杂。」

「但现在东吁苟延残喘,大明已经把宣慰府设在了莽应里的家门口了,东吁已经没有办法和杨应龙配合了。」

曾省吾和莽应龙打过交道,这个人心思缜密,从来都是谋而后动,而且做事极其果决,见事不成,立刻舍弃了都掌蛮与大明交好,防止大明借着都掌蛮之事,对东吁发动战争。

当初都掌蛮之事,大明之所以要调动十四万汉军,就是在防备东吁,甚至做好了打一场国战的准备。

莽应龙是个枭雄,那他儿子莽应里就是个草包,莽应里居然觉得大明这个破房子,踹一脚就塌,哪怕大明是个破房子,也是他莽应里能踹的?

没有了内外勾结,播州杨应龙,独木难支。

曾省吾和梁梦龙分析了西南方向的主要矛盾后,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从四川各地方徵调汉兵一万,军兵三万丶民夫五万,熟苗三千为向导,云南丶贵阳丶湖广各调动三万军兵,随时介入战事。

梁梦龙则拿出了另外一份安排,他觉得仅仅四川汉兵,有些困难,他的整体规划为八路大军丶每路三万,齐头并进,一拳就把杨应龙彻底打死。

二十四万大军,如此声势,目的也简单,彻底震慑西南诸多土司不臣之心。

曾省吾这才发现,梁梦龙这个张居正影子里的尚书,居然是个激进派!他曾省吾这种进剿派丶主战派,居然是保守的一方。

诚然曾省吾对西南的情况更加了解,但梁梦龙对政治理解更加深厚。

四川汉兵为主力,汉兵一万丶军兵三万压阵,不够稳,一旦没把杨应龙给拿下,事情就会变得异常麻烦,不是杨应龙棘手,而是朝中会因为一战没能拿下,产生分歧。

一旦有了分歧,就会围绕着某件事展开争斗,只要有了争斗,平叛这件事本身,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争斗的输赢,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

到那时,再平叛,就变得困难了。

八路大军,二十四万军兵进剿,确保一次调动,就能把杨应龙彻底打死,彻底粉碎西南土司对流官的抗拒之心。

如果播州之战打成了烂仗,恐怕花费的时间丶精力丶人力物力财力,比八路大军齐进剿更大,而且只能取得军事胜利,无法取得政治胜利,西南土司还会反抗大明的改土归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